242
 
本期主题:跨越我慢山 天地无限宽







慢心若起,自是非他,则种种障碍生。
我慢山高,烦恼厚重,与道相违,离家转远。
若能以谦敬,伏慢心;以慧观,破我执,
跨越我慢高山,天地自然宽阔。


谦冲自牧 与道相会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舳法师

  在百法当中,「防」属小随烦恼,「慢」属根本烦恼。又《俱舍论》云:「慢对他心举,防由染自法,心高无所顾。」心高举而轻视他人即慢,防即自我感觉优越产生自大之心理。防慢就像是藤蔓上的荆棘,他人不乐接近;更像一座高山,阻碍我们在菩提道路上前进。

  《伊索寓言》中的「龟兔赛跑」,就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:兔子因为跑得很快,自视甚高,看不起乌龟,比赛中在半路休息,最后输了那场比赛。秦末民变,楚王项羽由于态度骄傲、刚愎自用,丝毫不把刘邦看在眼里。刘邦虽屡战屡败,但善于采纳他人意见,最后终于成功一统天下。唐朝悟达国师,因坐在皇帝钦赐的沉香宝座上,生一念慢心,而导致冤业乘机而入,于其膝上生人面疮。上述种种例子皆警惕我们,不管是防、是慢,在日常生活、职场上、修行中,都是不可取的心态、行为。

防慢生过 谦长慢除

  《出曜经》中提到:「众生为慢缠,染着于防慢,为见所迷惑,不免生死际。」凡夫众生为我慢心所系缚,由此衍生贪、瞠、痴等烦恼,因而造业流转三界。当以「我」为中心,由所执之「我」,产生我慢心,认为「我」很聪明、「我」很庄严、「我」修行很好……甚至对佛法不恭敬,就会产生罪过。

  孔子曾因子贡评论他人而说:「赐也贤乎哉?夫我则不暇。」学习为人处世、学习圣贤之理的时间都没有了,怎还有闲工夫说人长短呢?见到宥坐之器则说「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」并感叹「恶有满而不覆者哉!」借此教导弟子做人应该谦恭不自满的道理。一个过度自信、自大的人,最终只会招来祸害。古德云:「满招损,谦受益。」唯有虚怀若谷,勇于接受他人的建议、指导,并乐于改正,才能不断地学习、进步;也唯有能够知惭、知愧的人,才能真正对治自是非他的我慢心。

  中国大乘各宗共祖龙树菩萨,出家后因天资聪颖,很快就遍读三藏经典,觉得自己已经穷尽一切真理,而生起大防慢心。幸而在大龙菩萨的引领下来到龙宫,阅读了无量妙法经典,方知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消除了贡高我慢之心,才得以了解佛法浩瀚、博大精深的义理。当龙树菩萨体悟大乘佛法的义理,通达诸法实相后,遂出龙宫,弘扬大乘佛法、摧伏外道,并造了很多大乘经典的论著,使大乘佛法重新在印度兴盛起来。一个人能够成功,并非偶然,除了自身的努力外,更因众缘和合而得成就。因此不应恃才傲物、目空一切,而是要尽己所能造福更多人。

观行悟真 心行平等

  来果禅师曰:「一切诸慢,我慢比贪、瞠、痴三毒更毒。」所以欲破除慢心,必须从「我」来下手。要对治「有我」,就要修析空观、修「观法无我」。观「身」乃四大假合,观「法」乃众缘和合,了达自以为真实的色身,实乃地、水、火、风组成的假我;自以为真实的感受,不过是六尘缘影的假相,分析到最后根本无一法可得。既然都无有我、都如梦幻泡影,那又有什么好执着的呢?

  六祖大师讲:「人虽有南北,佛性本无南北,獦獠身与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别?」虽然修行有迷悟的不同、果位上的差别,但佛性是平等不二的;能知、能觉的这念心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实为人人平等,人人皆是未来佛,故不可轻视。了达自他平等,更进一步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,皆起恭敬;心行恭敬,自然就不会贡高我慢,修行之路,自是一条康庄大道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