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2
 
本期主題:跨越我慢山 天地無限寬







慢心若起,自是非他,則種種障礙生。
我慢山高,煩惱厚重,與道相違,離家轉遠。
若能以謙敬,伏慢心;以慧觀,破我執,
跨越我慢高山,天地自然寬闊。


曖曖內含光

文/美國佛心寺住持 見由法師

  「無道人之短,無說己之長……」崔瑗的〈座右銘〉,不僅明示立身處世之道;「曖曖內含光」更刻劃出「謙謙君子」的悠然自適,是人人理應追求的境界。然而,意境與心境畢竟相去甚遠;不理解實義,文中的智慧涵養,至多成了腦海中偶爾浮現的音律,以及考卷上振筆疾書的字句,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。

  和自己比較有關係的,反而是「慢」這個字──傲慢、輕慢,以及從中衍生的懈慢、散漫……未必形之於外,未必盛氣凌人不可一世,但心中的傲慢,卻始終沒有停過對周遭人事的評斷,練就了一身省察別人的工夫。在分別比較中,鞏固了「我」的優越感。

  而既然「我」最重要,輕慢心亦不足為奇:隨口說出的話、隨手擱置的東西、隨便應付做完的事、隨意打的妄想──錯將漫不經心與不拘小節、自在灑脫逐一劃上等號。自以為是的聰明,不過是伶俐的妄想罷了,與反觀內省、處處覺照的修行路背道而馳,吃足了虧還沾沾自喜,愚癡如是。

反觀自省 心水澄明

  曾經因做錯事,受到師長較嚴厲的指導。甚少被責備的自己,在逆境中,卻看見了無所不在的我慢──「我不是故意的」、「我好委屈」、「就算我有錯,也不用這樣對我」、「我真的這麼差勁嗎?」念念遷流的妄想,繞著「我」團團轉,找不到出路。

  正當其時,驀然在一則公案中看到:「處處保護一個『我』,為了我稍微被人家嫌,就覺得沒有面子,很不自在,希望別人關心我、尊重我、認為我好,這都是在培養我相和我執,佛教導我們要看破放下的,我們反而每天都認真地在培養,還以為自己是在學佛。」看似平常的話語,直截道出了脫纏解結的方向。

  靜下心來想想,讓自己煩惱的,真的不是外境,而是對「我」深重的執著。我慢不僅讓自己不耐見別人的不足,也讓自己無法接受自己的過失。

敬慎謙和 垢盡光顯

  「慢如高山,法水不住」,不是只有自視甚高、聽不進道理;而是當我執障蔽了清淨心,本具的智慧如何能開顯?於是從煩惱中,練習省察種種為「我」抱不平的念頭,捉賊縛賊、捉賊縛賊……當願意誠懇檢討反省,反觀「我在哪裡?」的時候,惡念也逐漸平息。

  心性本具,眾生平等。傲慢或自卑,我好、我不好,不過是我執營造的幻影,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。諸法實相,何來人我高下?理雖如此,無始以來的垢結,須藉事磨除。《本事經》云:「世間有情,一結斷時,餘一切結皆亦隨斷。云何一結?是謂我慢。所以者何?諸所有結,細中麤品,一切皆以我慢為根,從我慢生、我慢所長,是故我慢一結斷時,餘一切結皆亦隨斷。」

  正因我慢是遍一切處的煩惱,若不謹慎,往往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

  提醒自己:「外道所有三昧,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,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。」──要度化的外道眾生,就在當前一念。

  提醒自己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。」──「一切善法」不是未來待圓滿的數量或刻意累積的善行,而是以敬慎心面對每天生活中接觸的人事物。

  提醒自己:「以於眾生心平等故,則能成就圓滿大悲。」──慈悲心不是看見別人受苦而施與幫助,而是放下愛憎分別,恭敬一切眾生的佛性,自他無二。

  提醒自己:曖曖內含光,不是追求謙和低調的虛名,而是修行人但為去垢、垢盡光顯的本分事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