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0
 
本期主題:廣結善緣 利樂有情







和光同塵,與人為善;
則待人接物,皆為福田。
是故諸菩薩為利樂眾生,
以精進行,披大功德鎧,利他自利,
同一切有情,共證菩提!
敬慈和真利有情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縝法師

  《法華經》云: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」此一大事即是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由此可知,諸佛出世之本懷,即是以大慈悲心利樂有情。但要成就佛道,利樂有情,先須與眾生廣結善緣。經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世間覺,就是俗諦,俗諦就是立身處世的智慧,而要成就種種善法,眾生緣便是很重要的關鍵。有善緣,無論做事、修行都能有很多助緣,左右逢源;反之,則處處是障礙、動彈不得,更遑論弘法利生。

  因此,欲行菩薩道利樂有情,首先要掌握的重點是如何結善緣,進一步結清淨法緣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四眾弟子的「中台四箴行」──敬慈和真,就是與眾生結善緣的具體方向。以恭敬心化除憍慢,以慈悲心化除瞋恚,以和合心化除粗暴,以真誠心化除虛偽。所謂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,當我們落實中台四箴行,必能營造出令人如沐春風的法界,讓眾生樂於親近,進而引導其入佛智。

  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,曾與彌勒菩薩一同修行。雖然彌勒菩薩成佛的因緣已成熟,但是和他有緣的眾生,根機尚未成熟;相反地,雖然釋迦牟尼菩薩成佛的因緣尚未成熟,然而與其有緣的眾生根機已經成熟。當時住世的弗沙佛便思惟:「一人之心,易可速化;眾人之心,難可疾治。」於是弗沙佛便創造因緣,欲使釋迦牟尼菩薩速得成佛。由此可知,要成佛離不開眾生,而成就佛道是為了利益更多的眾生。

  所以,日用當中依敬慈和真來反省身口意,淨化三業,讓心念、口言、身行都能夠恭敬、慈悲、祥和、真誠,就是學佛的心、口、行,念念利益眾生、護念眾生。有了正確的知見觀念,進一步由俗諦入真諦,了達本性本空,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真俗不礙,「宴坐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」,最後安住中諦,行布施、度眾生而無所住著,方是能夠真正廣結善緣,利樂有情,共證菩提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