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0
 
本期主題:廣結善緣 利樂有情







和光同塵,與人為善;
則待人接物,皆為福田。
是故諸菩薩為利樂眾生,
以精進行,披大功德鎧,利他自利,
同一切有情,共證菩提!
如是因 如是果

文/見凱法師

  中台行願偈──「外現聲聞身,內密無上印,身行菩薩道,廣度諸有情」,是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為門人開示自利利他的修行準則。而行菩薩道,要如何才能廣度諸有情?就從結善緣開始。

  佛法講「如是因,如是果」,凡事都有其因緣果報──展轉而能感果是「因」,互相由藉而有曰「緣」。種什麼因就感什麼果,起心動念的這念心就是因,起善念就能結善緣;反之,起惡念則必感得惡果。

  歷史上的梁武帝,非常護持佛法,人稱佛心天子。有一回微服出巡,在街上看到有個農夫在賣瓜,第一個人來買瓜時,選了好多瓜要買,可是農夫說什麼也不賣;這時,另一個人來買瓜,農夫不但很歡喜地賣給他,還半賣半送。梁武帝見到這一幕,非常不解,為何農夫對這兩人的態度有如此大的差別?於是請示國師誌公禪師。誌公禪師說賣瓜人前世犯罪被判死刑,當他在刑場被處決時,有很多人圍觀,這兩個人也在場。第一個人心裡想:「這個人罪有應得,活該!」第二個人卻覺得他很可憐,對他產生同情心,因此結下不同的緣。今生三個人又碰面,所以農夫見到第一位就莫名的討厭,見了第二位就心生歡喜而願意把瓜賣給他。由此可知,不可輕忽微細的念頭,同一件事情,因為一念善、一念惡,結了不同的緣,而有了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
  儒家也講這念心,〈中庸〉云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」這念心不動,沒有起心動念稱為「未發」;「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」,喜怒哀樂的情緒要視時節因緣而發,要符合禮節。善用此心,才有「致中和」的境界。因此廣結善緣,當從日用見聞處開始。時時提醒自己心無善念不起,令善念增長成片,並且在日常中身體力行──見到任何人,布施微笑,親切問候;遇到沒有善緣的人,除了在心中祝福他平安吉祥之外,更要慚愧懺悔自己過去與之結了惡緣。時時口說好話,讚歎他人,隨己所能行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施;落實中台四箴行「敬慈和真」來護念一切眾生。有了這些善緣為因,才能廣度諸有情。

  「願生生世世,常遇正知正見大善知識」,這是自己未出家前所發的願。感恩這一生得以跟隨開山祖師出家修行,直示成佛正道;感恩修行路上,每當遇到困境,總有善知識適時地勉勵。願謹遵恩師的教誨,廣結善緣,利樂有情,一切眾生共證菩提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