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8
 
本期主題:放下得失心自在







「諸法因緣生,無有自在故,因緣生故苦,因緣滅亦然。」
一切萬法,皆是因緣和合所成,
隨緣變異,緣盡還滅。
以般若慧觀,看清萬法真相,
超越虛妄,安住實相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
擺脫桎梏的智慧

文/普嘉精舍研經二禪修班學員 傳禪

  有一則寓言故事提到:某地有一種特別的捕捉猴子的方法,先把椰子挖一個洞,大小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,無法握拳出來,然後放入香蕉。當猴子把手伸入椰子中想要取出香蕉時,手就被卡住伸不出來,除非把手中的水果放下。但大多數的猴子都不願放手,因此獵人就可輕而易舉地抓到猴子。

  我們有時候就像故事中的猴子,遇到對自己有利,或是自己喜愛的事物,即心生嚮往,在不知不覺中便被執著束縛,朝思暮想、絞盡腦汁、付諸行動,愈得不到愈是不肯善罷干休,於是在其中產生了求不得苦,無形中便因造作惡業墮入了輪迴,可見執著是痛苦的源頭。

名實未虧 唯人自鬧

  人們之所以會有執著,只因認為「我」是真實的存在,因此而有「我所」──錢財為我所有,兒孫為我所有,房子為我所有……當一味執著於某一情境或人、事、物時,便容易忽略生命中其他美好的景物,生命的精彩被執著的心所遮蔽,造成管中窺天的狹隘視野和心量,日夜煎熬,苦不堪言。

 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:決定執著或放下的操控權,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。好比故事中的猴子,雖然有暫時的危險性,但只要願意放下手中的香蕉,就可擺脫椰子的桎梏,不致淪為獵人的獵物;同樣地,如果我們能將在禪修班聽經聞法所學的道理,運用在生活中,化解、摒除一切主觀的觀念、情緒,從轉念中學會看清楚事物的真相,而不是從「我」的角度出發,即能滅除執著的暫時存在性,讓本具的佛性有空間鼓盪,並能無限的伸展和保任。

  另外,莊子〈齊物論〉中有一則寓言故事:主人對他所養的猴子說:「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栗子,下午餵四升栗子。」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,主人於是改口說:「那這樣好了,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,下午吃三升。」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。莊子總結道:「名實未虧,而喜怒為用,亦因是也。」事實上,「朝三暮四」和「朝四暮三」,栗子這個食物的名和實都沒有改變,猴子們的情緒卻產生了喜怒的不同。外在的境界原無好壞,本質都是生滅,但我們不也妄自分別,因而喜怒哀樂交相迭起嗎?只要放下計較的心,最後將會發現,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,也沒有得到什麼,這時真正是清明在躬。

善作正行 心得解脫

  因從事教職,對學生的課業和行為規矩,求好心切,無形中產生執著,常不自覺地陷入不斷的要求中,讓自己背道而馳,身心疲憊不堪而受苦。上禪修課時聽到法師說:「人生有太多包袱,我們可以選擇將它一一扛在肩上,也能選擇瀟灑地放下它們。」這句話好似當頭棒喝,讓自己將分別外境、執著境界的心收回。於是試著調整自己的腳步,放下得失心,漸漸地從中感受到,唯有放下心中的執著,才能擁有舒適愉悅與自在的心境。

  「假藉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」,對境產生分別、好惡的心念,是根塵相對時一念不覺而生的妄心,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回歸清淨,期許自己在面對境界時,能知而不著,心不染境。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唯有放下執著,才是真心地對待自己;只有在心地上用功,不在事相上執著,才能契入佛陀智慧的法音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