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8
 
本期主题:放下得失心自在







「诸法因缘生,无有自在故,因缘生故苦,因缘灭亦然。」
一切万法,皆是因缘和合所成,
随缘变异,缘尽还灭。
以般若慧观,看清万法真相,
超越虚妄,安住实相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
摆脱桎梏的智慧

文/普嘉精舍研经二禅修班学员 传禅

  有一则寓言故事提到:某地有一种特别的捕捉猴子的方法,先把椰子挖一个洞,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,无法握拳出来,然后放入香蕉。当猴子把手伸入椰子中想要取出香蕉时,手就被卡住伸不出来,除非把手中的水果放下。但大多数的猴子都不愿放手,因此猎人就可轻而易举地抓到猴子。

  我们有时候就像故事中的猴子,遇到对自己有利,或是自己喜爱的事物,即心生向往,在不知不觉中便被执着束缚,朝思暮想、绞尽脑汁、付诸行动,愈得不到愈是不肯善罢干休,于是在其中产生了求不得苦,无形中便因造作恶业堕入了轮回,可见执着是痛苦的源头。

名实未亏 唯人自闹

  人们之所以会有执着,只因认为「我」是真实的存在,因此而有「我所」──钱财为我所有,儿孙为我所有,房子为我所有……当一味执着于某一情境或人、事、物时,便容易忽略生命中其他美好的景物,生命的精彩被执着的心所遮蔽,造成管中窥天的狭隘视野和心量,日夜煎熬,苦不堪言。

 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:决定执着或放下的操控权,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。好比故事中的猴子,虽然有暂时的危险性,但只要愿意放下手中的香蕉,就可摆脱椰子的桎梏,不致沦为猎人的猎物;同样地,如果我们能将在禅修班听经闻法所学的道理,运用在生活中,化解、摒除一切主观的观念、情绪,从转念中学会看清楚事物的真相,而不是从「我」的角度出发,即能灭除执着的暂时存在性,让本具的佛性有空间鼓荡,并能无限的伸展和保任。

  另外,庄子〈齐物论〉中有一则寓言故事:主人对他所养的猴子说:「我决定每天早上喂你们吃三升栗子,下午喂四升栗子。」想不到猴子们都很不高兴,主人于是改口说:「那这样好了,我们就改成早上吃四升,下午吃三升。」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。庄子总结道:「名实未亏,而喜怒为用,亦因是也。」事实上,「朝三暮四」和「朝四暮三」,栗子这个食物的名和实都没有改变,猴子们的情绪却产生了喜怒的不同。外在的境界原无好坏,本质都是生灭,但我们不也妄自分别,因而喜怒哀乐交相迭起吗?只要放下计较的心,最后将会发现,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,也没有得到什么,这时真正是清明在躬。

善作正行 心得解脱

  因从事教职,对学生的课业和行为规矩,求好心切,无形中产生执着,常不自觉地陷入不断的要求中,让自己背道而驰,身心疲惫不堪而受苦。上禅修课时听到法师说:「人生有太多包袱,我们可以选择将它一一扛在肩上,也能选择潇洒地放下它们。」这句话好似当头棒喝,让自己将分别外境、执着境界的心收回。于是试着调整自己的脚步,放下得失心,渐渐地从中感受到,唯有放下心中的执着,才能拥有舒适愉悦与自在的心境。

  「假借四大以为身,心本无生因境有」,对境产生分别、好恶的心念,是根尘相对时一念不觉而生的妄心,修行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回归清净,期许自己在面对境界时,能知而不着,心不染境。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唯有放下执着,才是真心地对待自己;只有在心地上用功,不在事相上执着,才能契入佛陀智慧的法音。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