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8
 
本期主题:放下得失心自在







「诸法因缘生,无有自在故,因缘生故苦,因缘灭亦然。」
一切万法,皆是因缘和合所成,
随缘变异,缘尽还灭。
以般若慧观,看清万法真相,
超越虚妄,安住实相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
掀开得失的面具

文/见畴法师

  常有人问:「如何看待得失?」事实上,得、失根本是不存在的幻象。原因在于:得与失必须立足在一个基准点上才能成立,那个基础就是──「我」,但偏偏「我」是最虚妄不实的四大五蕴假合,既然无我,何来得失?然而,在尚未证悟无我之前,让我们先一层层向内反观──为什么喜欢得到,而害怕失去?

  一般人将拥有与快乐划上等号,因为在获得的同时,内心生起满足感,觉得空缺得到填补。例如:希望升官加薪,认为职位的高低象征着个人价值;宁可吃泡面也要存钱买名牌包,以为名牌能帮助自己增加自信……。

  更精准地说,外在的事物不过是引发内心感受的媒介,我们真正希望得到的,其实只是一种感受,例如:温暖、愉悦、自在、充实感等等。因此,当人们说不愿失去时,只是因为害怕痛苦。每个人真正追求的,并非外在的任一事物,单单只是「离苦得乐」而已。

万法唯心 缘生无性

  我们自小就深信快乐的源头来自外在,殊不知外在的一切都是短暂而生灭,所谓「风流得意之事,一过辄生悲凉」,这种建立在外境的快乐,通常会伴随两个现象:

  其一,感受会随时变异,得到并不一定快乐。

  例如:有人花掉大笔积蓄,买下梦寐已久的限量款亮黄跑车,但快乐只维持到家人告诉他:「我们刚刚都以为这辆是计程车……」在家人的笑声中,他的优越感彻底破灭。

  又例如有人奋斗十年终于升为课长,开心不到一分钟,发现新进的后辈也被升为课长,和他平起平坐,快乐瞬间消失;另一位找了很久房子,终于如愿搬到海边别墅的女士,不到三个月就失去新鲜感,没多久就看中下一栋房子,相信只要入住就别无所求。

  这都是因为没有认清能让自己心安的并非外境,所以喜悦无法持久。为了让自己再一次体验快乐,只好不断地变换目标,落入永无止境的轮回。

  其二,不同人对于同样的事物,产生的苦乐感受会有所差异。

  例如:有些人睡觉时必须灯光全暗才能入眠,有些人反而在漆黑中失眠;有人喜爱芳香剂的味道,有人闻到就头晕。

  这印证了佛法所说的:「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」这些不同的习惯、想法、观点,其实都只是误认过去累积的业识种子为真正的自己。错认有「我」的这念识心,就这样不断忙着抓取外在的事物,加以分别,赋予意义,无法保持单纯的「知」,一旦境界稍有变化,感受就瞬间产生变异。

但得本 莫愁末

  既然由外而来的快乐没有品质保证,那如何获得永恒的安乐?答案是:向内看。《华严经》云:「心如工画师,画种种五阴,一切世界中,无法而不造。」外在的一切,皆由心识所现。所以,当不再赋予事物定义,并将焦点由外回归自性,保持能观的心清明常在,就能跳脱意识与情绪的框架。持续在这个根本上用功,转化就自然发生,最后得以达到内外一致的圆满。如〈永嘉证道歌〉云:「但得本,莫愁末,如净琉璃含宝月,既能解此如意珠,自利利他终不竭。」

  每天给自己时间静坐,找回迷失的觉性;每天拨一些时间反省检讨,作为处世的资粮;将修行带到生活中的每一刻,好好观照自己的心。境界现前,不带评论地以正念觉知它;当内心波涛四起,也请试着跳出海面,只是觉察它。日久功深,伴随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,本自常存却被覆盖的法喜禅悦,将逐渐流露,这种快乐不假他人,永恒而不灭。人生至此,有限的生命就活出了无限的价值。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