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8
 
本期主題:放下得失心自在







「諸法因緣生,無有自在故,因緣生故苦,因緣滅亦然。」
一切萬法,皆是因緣和合所成,
隨緣變異,緣盡還滅。
以般若慧觀,看清萬法真相,
超越虛妄,安住實相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
真性無得失 任運自騰騰

文/普天精舍住持 見恁法師

  從前有位能征善戰的將軍,非常喜歡收集骨董。有一天,當他正在把玩一只骨董青瓷杯時,突然不小心瓷杯滑落。將軍連忙屈身,及時將下墜的瓷杯接個正著,然而他卻驚出一身冷汗,全身癱軟地跌坐在椅子上。心想:「我平日在沙場上出生入死,即使面對百萬敵軍,也從不膽怯。為什麼一只小小的瓷杯,就能讓我受到如此的驚嚇呢?」將軍當下有所體悟:「當我貪著某件事物時,內心就不再自由,因此受苦無窮。」於是,放手讓瓷杯摔落,看著散落一地的碎片,他也恢復了海闊天空、無所畏懼的豪壯氣概。

得失在人 取捨任己

  世人往往將外在的事物當成實有,執著不捨,不斷營求。然而世間萬法皆是因緣假合,隨著因緣聚散而生滅不已,無一刻停息。如果在獲取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時,興高采烈、躊躇滿志,那麼當外境轉變而不再擁有時,必定也將滿心惆悵,難以釋懷。有生必有滅、有成必有壞,這是一切有為法的軌則,沒有人能真正「擁有」或是「獲得」任何事物;既然如此,又何必為了表相上的得失而妄生苦樂呢?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言:「人從愛欲生憂,從憂生怖。若離於愛,何憂何怖?」《大智度論》亦言:「諸欲求時苦,得之多怖畏,失時懷熱惱,一切無樂時。」擺盪在得與失的兩端,就是自尋煩惱,任由欲望及無常宰制身心。

  其實,世人對事物的看法,皆是主觀、相對的判斷,受到不同的時空背景、社會價值觀及個人身心狀況等種種條件的影響,並非恆常不變。例如:一份高薪、高職位,但工時長、高壓力的工作,究竟是好是壞?對渴望晉升的人來說,這是不容錯失的良機;然而,在重視家庭與休閒生活的人眼中,絕非最佳選擇。又如:因疾病而失去生命,如果發生在健壯的年輕人身上,是令人惋惜的遭遇;但是對久病纏身的老人來說,卻可能是苦痛的解脫。當我們固執於相對法,就看不清事物的實相,即使是寬廣的人生大道,也會變得窒礙難行。

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

  初到海外精舍發心,尚未完全適應當地的生活、文化,就必須以英文說法。剛開始,深怕自己有限的語言能力,不足以解釋奧妙的佛法義理。因此備課、上課,都為自己帶來莫名的壓力和情緒上的起伏。在課堂上,如果因為一時說不出適合的言語而停頓;或是在課後,學員宛轉告知遣詞用字上的失誤,自己也會心生懊惱。經過一番省思,終於體會到:「發願與海外居士分享佛法,不論表現如何,只要盡力而為,不負初心,皆是菩薩行。」於是將心安住下來,持續充實語文能力,並透過交流與回饋,了解學員的想法與需求,做為向上提升的參考。當得失心不再,反而能有自信並且流暢地授課;當心念不再糾結於事相上的成果時,思惟也變得清晰,能更適切地為學員介紹佛法。

  生命中一切的成敗得失,都是自心的造作。實則萬法本閑,唯人自鬧,只要不受萬法束縛,便能於真空之中化現妙有。古人言:「寵辱不驚,閑看庭前花開花落;去留無意,漫隨天外雲卷雲舒。」菩薩行者,深信本性的圓滿具足、不生不滅,因而徹底放下對外境的營求,將自心從計較得失的牢籠中釋放出來。如此才能無私、無我,在因地上精進不懈,創造緣起、運用緣起,隨緣應物,以種種方便自利利他;最終不住緣起、作而無作,在無得無失的自在心境中,廣修六度萬行,通向究竟佛道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