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8
 
本期主題:放下得失心自在







「諸法因緣生,無有自在故,因緣生故苦,因緣滅亦然。」
一切萬法,皆是因緣和合所成,
隨緣變異,緣盡還滅。
以般若慧觀,看清萬法真相,
超越虛妄,安住實相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
得失從緣 心無增減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佛法講,諸法緣起。我們這個世界上,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,無論是世間法、出世法,都是仗因託緣產生出來,善果現前是因緣和合,惡果現前也是因緣和合。既然是眾緣和合所生,就沒有自性;沒有自性就是「無我」,沒有一個自主、獨立的主體,不是實在的東西。

諸法無我 苦樂原空

  古德有一首詩,也是講這個道理:「有因有緣事易成,有因無緣果不生,不信但看寒江柳,一經春風枝枝新。」春風就是外緣;一棵樹要能夠發芽、開花,必須假藉外面的緣,春天到了,氣候轉好,因緣相遇了,這棵樹就能生長得很好。我們的學業、事業、道業也是如此,必須要因緣和合,才能成就。

  我們這一生當中,一切苦、樂,都是因緣和合所生。緣,有過去的因緣、有現在的因緣。假使過去種了善因、造了善業,今生感得的就是勝報;假使過去造作的是惡因、惡緣、惡業,今生感得的就是惡報。善報現前就是受樂,惡報現前就要受苦。

  如果我們這一生得了勝報,得了好的果報,例如學業成就、道業成就、事業成就……在世間來講,有了這些榮譽,得到光榮、稱讚,一定會感到很歡喜、很快樂。這個時候,如果不知道無我的道理,就會對樂境心生貪著;乃至歡喜過頭了,反而樂極生悲。假使明白無我的道理,知道「諸法緣起,緣起性空」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,就絕對不會貪著樂境;進一步,還要懂得把這種勝報、好的果報,回饋、回向給大眾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:「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檢討。」為什麼「功德歸三寶」?假使沒有三寶,我們也不知道修行;一切功德的成就,都是沾三寶的光明、沾大眾的慈悲,所以要把功德歸三寶。「好事給他人」,做了一件好事,並不是一個人的成就,假使沒有眾緣和合,事情也做不成功。所以成就了這些功德,不我慢貢高,也不心生歡喜,知道這是自己過去種了善因,今生善業因緣成就了,眾緣和合,才感得這麼一個好的果報;雖然是得到了勝報,可是這個因緣也有緣盡的一天,因緣沒有了,果報也就沒有了,並沒有什麼值得歡喜的。

  相反地,假使現在遇到的事情都不順利,總是失敗,也不要垂頭喪氣,不要認為佛菩薩不加被,也不要認為同參道友不來幫忙,這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惡因、惡緣、惡業現前所感的果報;因緣散掉了,果報也沒有了。一切都是因緣和合,明白諸法從緣生、諸法從緣滅的道理,面對外在一切境界,就能夠看得破、放得下。

得失不動 隨緣自在

  〈達磨二入四行觀〉云:「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。」「得失從緣」,得到了也不高興,失去了也不煩惱;遇到好的事情也不歡喜,遇到壞的事情也不煩惱。得也是如此,失也是如此,隨順現前的因緣,「心無增減」。

  假使遇到好的事情,得到他人的肯定,就歡喜得不得了,心就有所「增」;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聽到別人在背後講幾句是非話、風涼話,就垂頭喪氣,好像什麼都沒有了、乃至活不下去,這就是「減」,如此不但事情做不好,甚至連道心、菩提心也會退失。

  以前蘇東坡先生講「八風吹不動」,也是告訴我們「心無增減」。八風,就是八種境界之風──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。如果始終執著外境,看別人的臉色,這個心隨著外面的好壞境界生生滅滅,心有增減,就屬於眾生境界。現在要把外面的境界風看破、捨掉,外面的名利、取捨、得失,與我沒有關係,人家說我好,我也不高興;人家說我不好,我也不煩惱。這念心不隨外面的境界所轉,就是「心無增減」。心當中沒有增減,就沒有去來;這念心沒有去來,達到如如不動,就是如來,當下就是出世、就是解脫,就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知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,都是假相,外面的境界風一來,自己心中還是正智如如,不隨外面的境界所轉,當下這念心就有定力、有智慧,就與菩提道、涅槃道相應,與平等不二這念心相契合,就能契入實實在在的心境。

  我們的人生,不外乎一個勝報、一個衰報。衰報就是苦,勝報就是樂。在苦樂當中,能夠把這個心安住下來,就屬於聖位,否則就仍是凡夫。修行,就要在這念因心上用功。苦報現前,我們不憂愁、不煩惱;樂報現前,我們也不歡喜,這念心就是解脫,就能得自在。依著這個道理去修,生活中處處都是佛法。這就是真正的佛法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