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4
 
本期主題:善自調御入真道







經云:「唯自調者,得至泥洹。」
面對身疾、心惱,
憂悲喜怒、進銳懈退,
以覺性為鞭,
未調令調,不正使正,
善御六根,去惡即善,
安抵彼岸。
錦囊妙計伏熱惱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祖法師


  由於時代進步,生活模式大躍進,人類不斷地追求創新的同時,造成人與人、國與國之間的激烈競爭,無形中,也形成莫大的壓力,在高壓下,人們容易出現恐慌、焦慮、情緒失控,甚至爆發衝突。因此,如何減輕壓力,是現代人費盡心思亟欲解決的問題。

智人調心 愚調身

  世間雖有各種壓力紓解方式,仍似隔靴搔癢,無法徹底解決。佛法告訴我們,面臨壓力與煩惱時,根本的方法就是善調身心,藉由調身、調心,讓心靈得到平靜、安詳,就能真正對症下藥。

  何謂「善調」?善就是良善、正確的知見觀念;調就是調伏煩惱、調整錯誤的作為。簡單來說,就是要提起覺性,以正念調伏熱惱,讓身心保持和諧;以合宜的言行舉止,應對進退,廣結善緣,不為人事物所羈絆、束縛,在滾滾紅塵中,自能隨緣任運,圓融自在。

  古德云:「智人調心不調身,愚人調身不調心。」一語道破聖人、賢人與凡夫的差別。世間人也知道「木強則折」的道理,一個人待人處世,假如做事太過強硬、魯莽,容易得罪人,難以成大事;但太過消極退縮,事情又不容易成功。若為人阿諛奉承或過於氣勢凌人,都無法成就善緣。一旦處處面臨障礙、挫折,心情必定低落,由生理影響心理,身心就容易失調。

  因此,為人行事要以「覺」來調和身心。日常生活中,覺察、覺照自己的心念,時時「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」,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,避免落入是非、善惡、美醜、順逆等相對境界。在相對境界中,心容易起分別、取捨、執著,正是產生煩惱的根源,唯有契入實相、常行中道,從相對達到絕對,找到生命的活水源頭,面對人生的任何風雨,才能泰然處之,問題自然迎刃而解。

駕心就熟 到彼岸  

  人從早到晚,忙忙碌碌、汲汲營營,到底在追求什麼?無非就是要「離苦得樂」。世人都以自認為可離苦得樂的方法來追求幸福,卻未必能如願以償,仔細探究問題的根源,就會發現是目標、操作方法錯了。若能藉由反省、檢討、改正錯誤來善調,以良善的觀念與作為,面對、解決問題,必能開創幸福的人生。

  因此,懂得保持覺性,學習讓心作主,落實「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」,在念念皆能覺照、時時不離當念的中道實相中,不做身心五蘊、外境六塵的奴隸,也不再成為輪迴三界的囚犯,真正做自己身心的主人。

  《法華經》提到,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。佛知見就是佛性人人本具的道理。透過禪修、聽經聞法、福慧雙修,在事相上藉境練心,靜中養成、動中磨鍊。當這念心有了定力與智慧,就能轉化內心的無明煩惱,化壓力於無形。

  佛法希望眾生皆能離苦得樂、到達涅槃彼岸。彼岸並非在另外一個世界,而是在當下的每一個時刻,只要時時作主,就能夠超越相對兩邊,契入自性,究竟解脫,真正離苦得樂。

  四祖道信大師云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」在生滅無常的有為法中,了達緣起性空的道理,就不會因執著而受苦;明白因果歷歷,身心自不敢妄動、造業;深信佛性本具,知道一切現成,就不會患得患失。因此離苦得樂的根本,在於自己的心,掌握住這一念心,駕「心」就熟,無論世間、出世間都能圓滿如意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