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2
 
本期主題:堅住正念 隨順覺性







經云:「菩薩摩訶薩,入出往來心不迷謬,
恆時安住正念正知。」
正念猶如鎧甲,
守護三業,不令違犯;
覺性統帥,
八風現前,惺惺寂寂,
一念到底。

不假外求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星如法師

  「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……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……其中往來種作,男女衣著,悉如外人。黃髮垂髫,並怡然自樂。」晉朝陶淵明筆下所描述的世外桃源,令人嚮往;而中世紀英國湯瑪斯.摩爾知名的著作《烏托邦》,及近代小說家詹姆斯.希爾頓所著小說《消失的地平線》中的香格里拉,也都出現了自在、快樂的理想國度。

  由此可知,無論古今中外,人人都嚮往安定詳和、寧靜美好的樂土,或稱為「桃花源」、「烏托邦」,或稱為「香格里拉」,這是因為現實社會不盡人意,因此渴求有個安身立命的理想樂土。佛法則進一步告訴我們,還有比理想國更殊勝的地方──淨土,不分男女老幼、種族、宗教,人人有份。更重要的是,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淨土。如何創造?最直接了當的方式,即是「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」。

  憨山大師云:「淨土就在淨心中,不得向外別尋覓。」從根本做起,也就是從我們這念心下手。所謂「如是因,如是果」,造惡因招感惡報,種善因自然得善。因此我們先以善捨惡,從斷惡修善開始,累積福慧資糧,將過去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不好習氣,逐一革除。

  過去,只要看到不如己意的事情,便很容易起瞋心,乃至於心直口快,往往一開口便傷害到他人;現在覺察到這樣的習氣,開口前,先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,多一些體諒,改以愛語、柔軟語與他人廣結善緣;進一步在生活中提起正念,保持覺性,用正向的態度面對一切人事物。當這念心清淨了,身口意三業也隨之淨化,當下就是淨土。

  人一生當中所面臨的不外乎是順境和逆境,在苦樂境界上,容易產生分別,一分別便失去了覺性,乃至於產生種種煩惱。一起煩惱,心當然就不得自在。在這些境界裡要如何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?就是要做到遇樂不喜、逢苦不憂。

  開山祖師曾經提示:「我們這念心是什麼都不求的,因此達到了什麼都不求就能與道相應。」所有的苦,都來自於心有所求,因為不了解自己所求的人事物,都是無常、生滅的。當我們了達這些都是因緣和合、是空性,心不落入分別、執著,便能得到真正的自在,這就是真正的淨土,一切都是不假外求。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