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2
 
本期主題:堅住正念 隨順覺性







經云:「菩薩摩訶薩,入出往來心不迷謬,
恆時安住正念正知。」
正念猶如鎧甲,
守護三業,不令違犯;
覺性統帥,
八風現前,惺惺寂寂,
一念到底。

圓明常寂照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祈法師

  如何安住正念?如何降伏妄念?是古往今來,所有行者共同的修行課題。三千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於般若會上,以「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」,提綱挈領總答須菩提尊者,隨後並詳加說明、解釋,進而開演成一部《金剛經》。

  隨著大法東來,由於送柴至客店,聽到客人讀誦《金剛經》,當下有所領悟的惠能,在客人的資助下,前往黃梅東禪寺參禮五祖弘忍禪師。日後,六祖惠能大師更蒙五祖弘忍大師開示《金剛經》法要,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時,言下豁然大悟,了知萬法不離當前這念心。

  「無住生心」即是正念現前,這念心清楚明白、寂然不動。當正念現前,妄念自然消除。菩薩行者的修行要訣,就是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明白、作主,不住著在六塵境界上,於日用當中,遠離三毒,勤修諸善,堅住正念,安住實相,如《華嚴經》云:「菩薩志樂常安住,正念堅固離癡惑,其心善軟恆清涼,積集無邊功德行。」

無住心 空三輪

  《大智度論》提到:「菩薩發大心,魚子、菴樹華,三事因時多,成果時甚少!」菩薩行者雖然發了菩提心,卻未能如願成就菩提道果,皆因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四相未除。《圓覺經》中,世尊亦明白開示:「一切諸眾生,皆由執我愛,無始妄流轉,未除四種相,不得成菩提。」

  所以菩薩行者既發無上菩提心,除了廣修六度萬行,更應依教奉行,於修善之際,正觀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落實修一切善法,不執著一切善;度一切眾生,不執著眾生。這念心一塵不染、寸絲不掛,方能成就無上菩提果。如《金剛經》云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因此菩薩行者了知五陰如夢幻,以三輪體空──施者、受者、所施之物三者皆悉本空──之知見,廣行眾善、利樂有情,圓滿具足諸波羅蜜。

  以布施波羅蜜為例,菩薩力行布施,不僅內財、外財盡皆施捨,又能以慈悲喜捨廣施無畏,讓眾生遠離怖畏、苦惱,進而觀眾生根機,為其演說諸佛妙善之法,普施法財,令得智慧,心開意解。而當中布施之人、受施對象,以及所布施的內財、外財、法財等,皆如朝露,了不可得。

  智旭大師云:「忍即般若離四相,三施六度亦復然,是故應生無住心,利益一切如幻眾。」菩薩行者以三輪體空的知見,行檀施、持淨戒、修忍辱、勤精進、入禪定、修般若,了達三事皆空,如夢如幻,如泡如影,自能與無住心相應。

惺惺寂 斷無明

  佛陀成道時即明示,一切眾生皆有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,之所以不能成就佛道,皆因眾生心中的無明妄想。此後,如來於圓覺會上更直言: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」因此只要斷除無明,我等眾生都能成就佛道。

  然而什麼是無明?無明的體性又是如何?世尊明白指出,無明就是無始以來的顛倒妄想,無有真實體性,如夢如幻。但由於眾生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」,執迷不悟,所以沉淪六趣,不得解脫。

  菩薩行者果能不妄認,時時圓照本具清淨心,不打妄想,不落昏沉,妄念不生,正念現前,念念清楚明白作主,即是隨順覺性。二六時中,如此驀直行去,定能親見本心,破除三惑,證得三智,具足三德,圓成無上佛道。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