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2
 
本期主題:堅住正念 隨順覺性







經云:「菩薩摩訶薩,入出往來心不迷謬,
恆時安住正念正知。」
正念猶如鎧甲,
守護三業,不令違犯;
覺性統帥,
八風現前,惺惺寂寂,
一念到底。

八風不動坐蓮台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凡夫遇到生活中的種種境界,往往隨境生心。就像水被風激起波浪,起伏不定,甚至波濤洶湧,煩惱叢生、患得患失。例如,看到別人講究時髦,自己也跟著追求時髦;別人得到功名,自己也想「一舉成名天下知」……有了十萬想百萬、有了百萬想千萬、有了千萬想億萬,有了億萬,還想要囊括全台灣;有了全台灣,又想併吞全世界;有了全世界,進一步想征服太空……人的欲求永無止境,人生始終是在貪欲的苦海當中。

八風起識浪 定慧復本心

  修行學佛的目的,就是要禁得起風浪的考驗;進一步還要讓這念心達到像一潭止水、一面鏡子一樣,清明、靜定。宋朝的蘇東坡對文學、佛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。他曾作過一首詩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「八風」,是指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。

  「稱」,是稱讚。譬如有人稱讚我們非常發心,出錢又出力,是一位乘願再來的菩薩!我們聽了就心生歡喜,甚至產生我慢、貢高,這樣就是被境界風吹動了。在學的學生,聽到別人稱讚自己是品學兼優的模範生,就感到很高興,乃至於驕傲自大、目空一切,這也是為境界風所動,心中就不平靜。

  「譏」,是譏諷,說尖酸刻薄的話。譬如我們在用功,旁人說:「你現在修行很不錯哦!我看你快成佛了!」或者我們布施金錢建設道場,有人笑我們:「怎麼這麼迷信?有錢不會自己用,還送去建寺廟啊?」我們一聽,心當中就起煩惱,本來很平靜的心,被境界風一吹,就起千層浪了。

  「毀」,是毀謗,說無中生有的壞話。我們受到毀謗,心當中就懷疑:「我學佛修善,怎麼沒有得到菩薩的保庇、護法神的護持?反而還被毀謗?」於是就心生煩惱。「譽」,是稱讚。譬如我們持戒、打坐、修禪定、修福德、修慈悲,大家都很讚歎,得了很好的名譽,這個風就把我們吹動了,便心生我慢,認為自己很有修行。

  「利」,是利益。譬如做生意賺了很多錢,乃至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,心裡便高興得不得了。「衰」,好比做生意失敗,家道中落,心當中就很憂愁。「苦」,像是身體有了病痛,沒有吃的、住的,風吹雨打、天寒地凍,種種苦境現前,就心生怨嘆。「樂」,所謂「春風得意馬蹄疾」,志得意滿,心裡洋洋得意,感到很快樂,但得意就忘形了,再好的境界我們也掌握不住。

  這八種境界之風,常令凡夫心生動搖,產生許多無謂的煩惱、痛苦。要突破這些煩惱,就要了解這些境界的真相、破除對境界的執著,進一步還要修習禪定。

  俗話說,「心想事成」、「福至心靈」,心要定,才能心想事成;假使心不定,不斷向外攀緣,隨外境而轉,就屬於眾生境界。這念心要能「睹境不動」,看到外面的境界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都不被境轉,始終保持清淨、安定,如如不動,沒有貪瞋癡,這樣心就能定下來。

  有了禪定,這念心就能時時作主,不隨境界而動;有了智慧,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,知道進退、取捨。由於定慧具足,處事清楚、明達,不僅學業、事業、道業能夠成就,更能隨順種種因緣行菩薩道,成就菩薩的志業。

不動澄濁流 萬法皆實相

  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、功德;只因妄想、塵勞覆蓋,使得智慧、功德、神通不能現前。只要化除心中的妄想塵勞,本具的清淨心自然現前。

  佛法講,修行要「如澄濁水」。眾生的心就像一杯渾水,要使它回復清淨,首先要保持不動,不要讓它起波浪,這樣水中的泥沙就會慢慢沉澱下來,水就會變得清澈純淨;但假使又起了波浪,杯底的泥沙還是會被揚起來,這杯水又會變成渾水。

  所以,這念心要達到完全清淨,除了要不起波浪、沉澱泥沙,更重要的是把泥沙化掉。如《圓覺經》所云: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方成佛道。」「永斷無明」,就是把煩惱習氣斷得乾乾淨淨,一點不留。

  修行有事、有理。悟了這些道理,還要在事上用功。要經常檢討反省,誦經、打坐、聽經聞法、修六波羅蜜……藉由這些善法來滋養這念心,把好的習慣養成了,這念心就會愈來愈清涼。面對任何境界,都要提起覺性、作主、不打妄想,就能與道相應。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