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1
 
本期主題: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







經云:「一切諸法,積累不倦,
高行殊異,忍苦無量,功報不遺,大願果成。」
世尊雪山精勤讚佛七日,
惠能六祖隱身看獵,保任十五載;
綿綿密密,鍥而不舍,
成佛作主,唯是一心。

心田自鋤願無違

文/見凌法師

  「修行」這兩個字若以英文來詮釋,我們通常會用「cultivatio這個字,而是「cultivation」這個英文單字的基本意涵則是「耕種、培養」。因此每次使用「cultivation」這個單字來說明修行意義時,自己就會去思考,究竟我們真正要耕種的是什麼呢?

常持法雨沃心田

  我們每個人自性當中都有一畝「心田」,修行就是從「心」上來努力。六祖大師曾開示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直接了當告訴我們,修行的這一條路,就是從「心」開始,只要保持這念心清淨本然的相貌,人人都能成就佛道。

  雖然心性一切眾生本具,但是必須透過事相上的磨鍊來肯定、來回復,乃至於保養這念心的清淨,幫助我們契悟這念心的理體,進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出家至今,十幾年的時間,深深感覺每個執事,都是一個法門,不論順逆,皆是磨鍊心性的因緣。

  然而,真正要做到於一切順逆境界中,心念始終保持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的狀態,就需要時時刻刻「以佛為師,以法為藥」,藉由不斷地思惟教理與落實佛法,這念心方能安住在每個當下,個人的修行也才能夠持續地進步並向上提升。

  修行的過程中,曾經遇到讓自己很困擾的境界,一直很努力想去突破,不要住在這個境界裡。因此,藉由事相上落實每天禮佛、拜懺及靜坐,如此用功一段頗長的時間,才慢慢降伏當時的煩惱,這念心因此安定下來。深刻體會到宋朝妙普禪師所開示的偈語:「學道猶如守禁城,晝防六賊夜惺惺,中軍主將能行令,不動干戈治太平。」

應物不藏如明鏡

  過去因為堅固地妄認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,讓身心飽受六根賊人迫害之苦,所以在相同的境界與心念中輪迴不已;但是從心性的角度來看,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為妄心分別、反覆錯解的結果。

  唯有這念心能夠作主,時時刻刻反省檢討,讓心念不斷地收攝返照,安住於正念中,不再相續不真實的煩惱與妄想,才能超越一切時間、空間,以及所有世間相對的善惡、障礙與境界,而這也是最真實、最快速的解決方法。當主人翁──本具的心性,發揮出最大的效用時,無須大動干戈平定天下,因為「本自」太平。

  《莊子‧應帝王》云:「至人之用心若鏡,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,故能勝物而不傷。」如果這念心始終保持坦蕩、光明且時時作主,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萬事萬物什麼來什麼現;「不將不迎」,就是面對境界不迎不拒,保持一個絕對的「知」,除了清楚明白知道當前的人事物,更能善分別諸法相,是吉、是凶;事急、事緩,統統瞭若指掌。

  同時,又能「應而不藏」。「應」是指順應世間萬事萬物當前的因緣,不論眼前所有的人事物、種種境界是善是惡,這念心不生貪愛、不起煩惱,清淨無染,不留一點痕跡。

  六祖大師云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在開山祖師開示的心性之理與福德、教理、禪定三環一體的修行理念下,用功、發心、行菩薩道,確確實實能夠體會到這念心的清淨圓滿與無量妙用,同時也可以真實的利益一切眾生。所以自己不斷地發願要深化修行,堅住正念,讓這念心的光明,遍照十方法界,饒益無邊有情,盡未來際,不退菩提。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