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0
 
本期主題:人生導航──戒定慧







三界火宅,何由出離?孰能導航?
以戒捨惡,定息妄心;
慧開妙解,洞察萬法。
戒定慧三學為導,耀如火炬,
渡海舟航,直抵彼岸!

自心清淨 三學圓具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《楞嚴經》云:「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」佛法說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,修行想要成道證果,必須先從持戒著手。小乘所講的戒、定、慧,是依次第修持;大乘講這一念心,即戒、即定、即慧。不論大乘、小乘,都是以戒為根本,持戒清淨就能成道證果。

修善斷惡 勤策三業漸入道

  戒,又稱為「別解脫」,每持一條戒,就能別別得到解脫;一條戒、一條戒地持守清淨,煩惱就一分、一分地斷除。所謂「戒如渡海浮囊」,持戒清淨,就能度脫生死之流,成道證果。如果持戒不清淨,心就不清淨;心不清淨,所說的話、所做的事就不清淨;身、口、意不清淨,就是煩惱、就是生死。如果持戒清淨,同時又修定、修慧,這念心具足戒、定、慧,當下就能解脫。

  佛陀成道最初十二年間,大眾清淨,沒有違犯,所以未曾立戒,僅告訴大眾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這四句話,含括了整個佛法的思想,又稱為略戒、略教。如何做到眾善奉行?善有世間善、出世間善,有假觀善、真空善、中道實相善。具有明辨是非、明辨正邪的智慧,才能夠知道眾善奉行,修一切善、無善不修。

  現代的社會,很多人認為人生就是要享受、要追求功名富貴,除此以外,沒有其他的人生目標。不知道人有三世因果,不了解每個人都有佛性、每個人都能成道的道理,這就是癡;如果能夠了解這些道理,知道修一切善法,這就是智慧。然而修了善法以後,如果又執著善法,這個心還是不能安住,所以要進一步,修了善法而不執著功德,時時刻刻這個心像一潭止水一樣,清楚、明白、不動,這樣心就定下來了。

諸法從心 具足三學常寂光

  六祖大師云:「心地無非自性戒,心地無癡自性慧,心地無亂自性定。」善法、惡法都是自性的作用。自性清淨,產生出來的法就是清淨;這念心不清淨,產生出來的法就是染污、黑暗、煩惱,就會墮落。十法界當中就是一個「心」字,一切萬法不離自心,都是自性的作用。明白這念心性,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;假使離開了這念心,所說的一切都只是名相言說,與自性毫無關係。

  「心地無非自性戒」,當下這念心歸於心地,不生是非,這就是戒,能夠直下承擔,這念清淨心馬上就現前。「是」,就是善法;「非」,就是惡法。只要有「是」與「非」,這個心就始終是在善惡兩邊,始終無法安住。只要不起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,這念心就是無非;我們的心,真正達到無非的境界,心就是光明。時時刻刻在這個地方來返照、來安住,這就是自性戒。

  「心地無癡自性慧」,一般眾生都是隨順無明,不知道隨順覺性。隨順覺性,就是慧;不隨順覺性,就是癡。無論是順境或逆境,這念心都能作得了主。能作主的這念心,就是自性慧;作不了主,心隨境轉,這念心就是癡。假使白天能作主、晚上也能作主,順境能作主、逆境也能作主,一日一夜能作主、一月一年都能作主……這個智慧就放大光明。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這就是真正的智慧。

  「心地無亂自性定」,眾生的心始終是不知足的,有了一萬就想十萬、有了十萬就想一百萬……有了錢財,還想要房屋;有了房屋,還想要美人;有了美人,還想要名車……始終是沒完沒了,貪得無厭,心就亂掉了。假使能夠看破、放下,心自然就不亂,不需要另外去修定,因為自性本來就具足定。就像水因為外面的風而起波浪,假使沒有風,水怎麼會起波浪呢?我們的心也是如此,由於心中有無明,外面有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;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;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塵境,所以心就會亂;假使能夠把這些看破、放下,心自然就會定下來。

  我們的心是主導者,這念心迷了,就是萬惡之源;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功德之母。要時時刻刻返照,念頭一動,馬上把它照破,這就是在心上持戒。最後達到沒有妄想、顛倒,安住在正念,時時刻刻定慧等持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就是定;保持清楚明白、作主,就是慧。這念心具足定力、智慧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無住生心」,禪宗所說的「本來面目」、淨土宗的「無量壽佛、無量光佛」,也就是十方諸佛的法身。

  這念心本自具足戒、定、慧,這就是道,這是道共戒、定共戒──道當中有戒、定當中有戒。依照這個道理來用功,「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」,由事到理,從方便到達究竟,這一生就能夠得到解脫。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