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9
 
本期主題:安心妙方──觀心無常







經云:「觀天地,念非常;觀世界,念非常;觀靈覺,即菩提。」
凡夫心從朝至暮,
念起念滅,執妄為真,患得患失,故有輪轉。
即今始覺,將心返照──
妄念任自滅,真常露騰騰。

觀無常趣真常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佛法提到,人有身、心兩個部分,修行要能善調身心。能夠調身調心、善調身心,就是智人,就能超凡入聖。不知道調身也不知道調心,就是博地凡夫,博地凡夫就是無明、就是生死、就要受輪迴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要精進用功,修行要想解脫生死、超凡入聖,最簡單、直接的方便法門就是修四念處觀。透過四念處觀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來斷除眾生的妄想執著,解脫煩惱,淨化三業,就能轉凡成聖。

  四念處觀中的心念處——觀心無常。觀察世間上的一切,凡是看得見、摸得著、有名有相的境界都是無常,都在生滅變異當中、都是靠不住的。以人際關係來看,冤會變親、親會變冤。以社會地位來看,有人官高權重,有人貧窮下賤;然而無論貧、富、貴、賤,沒有人能倖免無常殺鬼的眷顧,一口氣不來,什麼都帶不走。有些人雖然一輩子辛勤耕耘,奮勇打拚,卻還是什麼都得不到,窮困一生,抑鬱而終。有些人雖是天之驕子,財富、田地、房產、妻子、兒子、車子,應有盡有,到最後一口氣不來,生前的榮華富貴有如雲煙一般,帶也帶不走,只剩黃土一坏。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人,富貴也好、貧窮也好,最後都終歸於無常。唐代詩人王昌齡有句詩:「秦時明月漢時關」,秦漢時的明月,秦漢時的邊關,隨著無常,時代更迭,但征戰未歇。一旦改朝換代之後,或許前朝的功臣,就變成罪人,世間的善與惡、是與非無有定論,也都是無常。

真常性無壞 無住始能知

  佛法言:「觀天地,念非常;觀世界,念非常」,「觀」就是思惟、想念。觀察、思惟這個世界是無常的,沒有一件事物是恆常不變的。這念心有生相、住相、異相、滅相;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;而世界有成、住、壞、空。

  有人以為人世無常,所以要修禪定生到天界,就可以逃避無常的逼迫。然而將來大三災、小三災一來,整個世界都會毀滅。在初禪天的天人,仍有瞋心,所以會感得火災;二禪有貪心,會感水災;三禪仍有出入息,會感風災。天上都保不住了,何況是人間?颱風、大水、大火等天災一來,什麼都是無常的。除了天災地變,還有人為的兵變、戰爭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意外,這些都是無常。由此可知,無論所處的世界在何方,只要有形、有相、有生成,就會有變異與毀壞,最後總歸是一場空,所以說一切都是無常。

 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無常,人生在世最後都是一場空,沒有什麼好執著、可留戀的,那就沒有什麼意思了。這樣看來,人不就很消極、很悲觀嗎?所以進一步,要「觀靈覺,即菩提。」「覺」是覺性,當下這一念靈知靈覺,就是每個人的菩提妙明真心,不論天地壞了、世界空了,我們靈知靈覺這念心仍然不滅,契悟了菩提心,生命就是永恆的。

  所以,這念心才是根本。契悟這念本心本性,就超越無常的境界了。禪宗祖師說:「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。」悟到本心就直下承擔,不需要觀心無常了;假使尚未契悟這念心,就必須觀心無常,透過觀察心念的生滅,由生滅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,所謂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寂滅為樂。」修行的目的是在契悟這念不生不滅的心,契悟到這念不生不滅的心,才是最真實的。

無常契真常 生死寂滅體

  修四念處觀,就是在修習般若智慧。觀就是注意,這念心一動、念頭一生,馬上就注意到了,注意它一下,這個念頭就過去了;過去以後,第二個念頭又來了,第二個念頭生,第一個念頭就滅,所以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」,這樣觀察,就注意到所有心念都是生滅、生滅、生滅……它是無常的,就像水泡一樣,慢慢、慢慢就沒有了、消失了,如此就能了解心念是無常、是虛妄的。

  眾生不知道心念是虛妄不實的,就會跟著虛妄的念頭起惑、造業;如果知道心念生滅無常,能觀之心覺察、覺照,慢慢虛妄的心念就沒有了。最後能觀的這念心,與所觀無常之理相應,妄想空掉,寂滅的境界就現前了。這時一念相應,就契入寂滅,一念不生,這就是般若智慧,就能得到解脫。

  無常觀只是前方便,最後還要將能思、能想的這念心收回來,安住在靈明寂照的這念心上,這就是無上大菩提,契悟了就是無上道。這個世界會壞滅,但這念不生不滅的心始終是不會壞,因為有成必有壞、有生必有滅、有得必有失,這念心始終沒有開始,也沒有終結,是無始無終、是無量的。所以,把「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」這念心安住下來,才是最重要的。繼續不斷地在生活中來返照、檢討、反省,安住在靈明寂照的這念心上,時時保持覺性的存在,不但要站得住,還要站得長,從這念覺性上來用功,這一生絕對可以契悟菩提。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