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8
 
本期主題:方寸之間天地見







「世及出世間,一切由心造,
猶如工畫師,巧善皆成就。」
成也由心,敗也由心,
一念回光,無限寬闊,
方寸之間,洞徹天地。

覺性起用 光明顯赫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牒法師

  世人總希望能夠擁有光明的人生,然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古今皆然;縱使光燦耀眼,依舊難逃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等八苦交煎。真正的光明、如意,不是表面上功成名就的光鮮亮麗,而是自己的心能夠坦蕩、清明,照天照地。

合覺背塵 強作主宰

  凡夫眾生貪著財色名食睡,起心動念離不開貪瞋癡,以致身口意為欲望所繫縛,心也在五欲六塵中耽染、暗冥,不得自在,要翻轉這樣的黑暗、苦惱,就必須啟發這念心的自覺。

  自覺能力人人本具,關鍵就在於「知」。這念「知」,能夠知冷暖、知明暗、知賢愚,乃至知應作、不應作,想要化迷為悟、轉凡成聖,由黑暗到光明,必須從自覺開始,讓這念「知」時時現前,以「正知」作為自己起心動念、動身發語的前導。

 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教導我們:「中台五正明」,就是具體的落實方向──「明是非辨正邪,明善惡識因果,明取捨達禍福,明時務知進退,明權變通實相」建立了正知正見,是走向自覺的關鍵第一步,有了正確的知見,自覺就有了依循的準則。

  第二步要克服「知」與「行」之間的落差。古德云:「頓悟雖同佛,多生習氣深,風息波尚湧,理現念猶侵。」無量劫來在顛倒夢想裡生死流轉,我們已經太習慣對如意境貪愛、對不如意境起瞋恚,乃至於在境界中,忘失因果、佛性之理,亡失智慧,愚癡顛狂。

  現在雖然覺悟了貪瞋癡三毒會牽引眾生造諸惡業,但對境的當下,往往難敵習氣頑固而強大的勢力。修行要轉凡成聖、背塵合覺,不得不帶幾分勉強,甚至多分勉強,正如古德之警策:「強作主宰,莫徇人情。」若不勉強自己時時緊握自覺的光明,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隨業流轉。因此古來聖賢莫不重視心地功夫,所謂「操則存,捨則亡」,正是如此。

以覺為師 日新己德

  孔子曾說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在善惡明暗的與奪消長中,不要忘記自覺的能力,始終都是本具的,就在每個反省檢討、覺察覺照的當下,便是從煩惱妄想當中破暗為明,令覺性的光明熠熠顯發。

  行者應當立下志願,在哪裡跌倒,就在哪裡站起來;從哪起煩惱,就從哪將煩惱轉化!在一切待人處世、歷緣對境的當下,始終都要讓覺性起用,在所有苦樂、順逆境界裡,以自覺之光,向內返照,不生憎愛,不隨境轉,始終如如不動、清明在躬。

  《大學》中引用商湯之盤銘曰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儒家要日新其德,釋門行者進一步落實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的心地功夫。在日新又新、進德修行的過程裡,很難沒有挫折,因為煩惱習氣剛強難伏,但只要前事不忘,就是後事之師。

  在挫折中,我們可以更積極地實踐檢討反省──察覺起煩惱時,反問自己:是在什麼境界中起煩惱?為什麼起煩惱?如何降伏?如果再遇到相似境界,如何不起煩惱?有沒有更良善、更光明、更趣向覺性的方法調伏自心?如此一來,反省檢討便是修行成長的福慧資糧,更是日後面對境界的堅固磐石。

  昔日,深受孔子讚許好學不倦的顏回,以「不遷怒,不貳過」作為對至聖先師最恭敬的奉持。而身為佛弟子,以佛為師,以覺為師,不僅應當效法顏回的好學精神,更要在二六時中,堅持正見,以覺性為依歸,時時反省檢討、改過遷善。在覺性的光明中,於菩提大道精進前行,直至寶所。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