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8
 
本期主题:方寸之间天地见







「世及出世间,一切由心造,
犹如工画师,巧善皆成就。」
成也由心,败也由心,
一念回光,无限宽阔,
方寸之间,洞彻天地。

觉性起用 光明显赫
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牒法师

  世人总希望能够拥有光明的人生,然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古今皆然;纵使光灿耀眼,依旧难逃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五阴炽盛等八苦交煎。真正的光明、如意,不是表面上功成名就的光鲜亮丽,而是自己的心能够坦荡、清明,照天照地。

合觉背尘 强作主宰

  凡夫众生贪着财色名食睡,起心动念离不开贪瞠痴,以致身口意为欲望所系缚,心也在五欲六尘中耽染、暗冥,不得自在,要翻转这样的黑暗、苦恼,就必须启发这念心的自觉。

  自觉能力人人本具,关键就在于「知」。这念「知」,能够知冷暖、知明暗、知贤愚,乃至知应作、不应作,想要化迷为悟、转凡成圣,由黑暗到光明,必须从自觉开始,让这念「知」时时现前,以「正知」作为自己起心动念、动身发语的前导。

  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教导我们:「中台五正明」,就是具体的落实方向──「明是非辨正邪,明善恶识因果,明取舍达祸福,明时务知进退,明权变通实相」建立了正知正见,是走向自觉的关键第一步,有了正确的知见,自觉就有了依循的准则。

  第二步要克服「知」与「行」之间的落差。古德云:「顿悟虽同佛,多生习气深,风息波尚涌,理现念犹侵。」无量劫来在颠倒梦想里生死流转,我们已经太习惯对如意境贪爱、对不如意境起瞠恚,乃至于在境界中,忘失因果、佛性之理,亡失智慧,愚痴颠狂。

  现在虽然觉悟了贪瞠痴三毒会牵引众生造诸恶业,但对境的当下,往往难敌习气顽固而强大的势力。修行要转凡成圣、背尘合觉,不得不带几分勉强,甚至多分勉强,正如古德之警策:「强作主宰,莫徇人情。」若不勉强自己时时紧握自觉的光明,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随业流转。因此古来圣贤莫不重视心地功夫,所谓「操则存,舍则亡」,正是如此。

以觉为师 日新己德

  孔子曾说:「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在善恶明暗的与夺消长中,不要忘记自觉的能力,始终都是本具的,就在每个反省检讨、觉察觉照的当下,便是从烦恼妄想当中破暗为明,令觉性的光明熠熠显发。

  行者应当立下志愿,在哪里跌倒,就在哪里站起来;从哪起烦恼,就从哪将烦恼转化!在一切待人处世、历缘对境的当下,始终都要让觉性起用,在所有苦乐、顺逆境界里,以自觉之光,向内返照,不生憎爱,不随境转,始终如如不动、清明在躬。

  《大学》中引用商汤之盘铭曰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儒家要日新其德,释门行者进一步落实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」的心地功夫。在日新又新、进德修行的过程里,很难没有挫折,因为烦恼习气刚强难伏,但只要前事不忘,就是后事之师。

  在挫折中,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实践检讨反省──察觉起烦恼时,反问自己:是在什么境界中起烦恼?为什么起烦恼?如何降伏?如果再遇到相似境界,如何不起烦恼?有没有更良善、更光明、更趣向觉性的方法调伏自心?如此一来,反省检讨便是修行成长的福慧资粮,更是日后面对境界的坚固磐石。

  昔日,深受孔子赞许好学不倦的颜回,以「不迁怒,不贰过」作为对至圣先师最恭敬的奉持。而身为佛弟子,以佛为师,以觉为师,不仅应当效法颜回的好学精神,更要在二六时中,坚持正见,以觉性为依归,时时反省检讨、改过迁善。在觉性的光明中,于菩提大道精进前行,直至宝所。


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