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4
 
本期主题:善观因缘的智慧──同事摄







“和其光,同其尘,湛兮似若存。”
以慈悲心体人若己,
恒顺众生爱乐。
御妙智慧,导入正道,
广施善巧,咸获安乐。


学习菩萨现身说法

文/普顿精舍护法会副会长 传蒙

  菩萨为了度化有情,广利众生,以慈悲、愿行与智慧,同事摄受,善用“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”的方便因缘,循循善诱,因此,菩萨的形象千变万化。《普门品》中提到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应身,有佛身、辟支佛身、声闻身、梵王身、帝释身、长者身、婆罗门身等等,而一般民众最为熟知的就是白衣大士,或是手持杨枝净瓶的形象。

观音妙智 随缘赴感

  在中台世界博物馆,馆藏“长者观音金铜像”,是一尊有胡须的老先生造型,显示长者的智慧与慈悲,几乎每一位看见尊像的游客都会惊呼:“这是观世音菩萨吗?从来没看过耶!”身为博物馆导览员的我,便会跟参访者说明:以世间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青少年对于父母的话常常听不进去,但却非常在意同侪的看法,只要是朋友讲的,常常是百分之百接受,有困扰时,最愿意找的人也是同侪,很多为人父母的游客,立刻露出心有戚戚焉的表情。

  此时,会继续介绍在佛法中,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也是如此,如同台语中“我跟你同国”,观世音菩萨先示现长者的身分,透过以长者的形象说法,对于应该以长者身得度的众生,听闻佛法就容易入心。这样的解说,几乎所有的参访者,都能感同身受菩萨度众的慈愍与大智慧。

  记得以前准备公务人员考试时,应试科目中有一科行政学,教科书中提及组织的种类,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二种,而组织中最紧密的非正式组织必然具备六同关系,也就是同学、同乡、同宗、同好、同事、同个性,当时觉得学者好厉害,提出如此精辟的理论。

  直到上了禅修班,教授法师提到菩萨以四摄法──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与众生缔结善缘,才知道原来早在三千多年前,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这个真理,佛法不离世间法,也在这里得到印证。而透过四摄法中的同事摄,不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更重要的是,以此善缘接引大众,听闻正法,同沾法益,同得解脱。

导览守护 点亮心光

  正如《普门品》提到“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”在博物馆发心,导览员是展品、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,面对不同年龄层、学历及背景的民众,解说内容、用词及语气,须依对象而弹性调整,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导览。

  如果对象是小朋友,尽量用说故事的方式,并且藉由简单提问,增加互动,达到较好的效果。因此,肩负导览佛教文化,守护经典文物的博物馆导览员,即便是在解说、导览,只要能学习运用菩萨的同事摄化,以善观因缘的智慧,透过不同的表达、互动模式,来感动参访者,领略佛教艺术“以相表法”的深远意涵,在欣赏佛教造像的同时,也能点亮自性心光。

  所谓有缘千里来相逢,能够走进中台世界博物馆参观的游客,都是有善根的人,秉持着对事以真的精神,将佛法分享给他人,就是最好的服务。看着参访者的神情从陌生转为欢喜,结束导览时说出,“你讲得很棒,很精彩”,自己也很开心,能为眼前的有缘人,种下菩提种子,一旦因缘成熟,即能开启自心的清净光明。

  在博物馆发心是一条长长久久的菩提大道,因为发心而广学多闻,进而广结善缘、自利利他。一次的发心成就一次自我学习,无数次的发心,成就无数的成长,每一次的导览,都在学习菩萨“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”的悲智愿行。





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