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4
 
本期主题:善观因缘的智慧──同事摄







“和其光,同其尘,湛兮似若存。”
以慈悲心体人若己,
恒顺众生爱乐。
御妙智慧,导入正道,
广施善巧,咸获安乐。


和光接物--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
  “恒顺众生”,跟众生打成一片,才能度他出离苦海。假使离开了众生,就没有办法度众生,所以必须和其光,才能普度众生。

  修习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者,必须先行四摄法。用这四种方便去摄受众生,使众生对我们没有排斥的心理,建立起良好的关系,才能普度众生。四摄法就是:布施摄、利行摄、爱语摄、同事摄。

和光同尘 任运普周

  四摄法当中的同事摄,是指应众生的机缘和光同尘,与一切众生共事,令得利益,摄受众生。“同事”就是和光同尘,投其所好。所谓“物以类聚”,要度化众生,就要与他同类,才有办法度他。举例来说,他下象棋,我们也跟着下象棋;他喜欢写书法,我们就要学会书法……目的就是要度他,希望他能得到人生的真理、接触佛法,从黑暗见到光明、从邪见变成正见、从恶人变成善人、从善人变成贤人。假使每个人都能如此,社会就能和谐。所谓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,最低限度,我们度众生要从这个方向来努力,从我们的身、口、意三业净化来精进。

  什么是“和光”?每个众生的思想、观念、行为千差万别;如果认为众生的思想错误、观念错误、行为错误,就舍弃了他,这就不是“和光”。因为离开了众生,也没有办法度众生,所以要锋芒内敛,要“恒顺众生”;和其光,跟众生打成一片,才能度他出离苦海,才能普度众生。

  菩萨行四摄法,众生才容易生起信敬之心,进而接受劝导、薰陶。薰陶,是比喻养成人才,有如香之薰物、陶之造器。每个人一生下来,到最后成为一个坏人、伟人或圣人,都是藉由外在的环境慢慢薰陶出来的。就像用香来薰衣服一样,薰了之后,衣服就有香的味道。每个人的习气、行为,也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,以佛法来说,就是缘起。

资粮无厌 善缘聚集

  缘,就是外缘。外面有善缘,人就变好;外面有恶缘,人就跟着变坏。儒家说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我们住在道场当中,就有薰的作用。看到有道行、精进的人,无形之中受他的感染,自己的坏习惯慢慢地就改过来了,这就是薰。儒家也说: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……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。”这就是薰习的作用。由于时间一久,成了习惯,香不觉香、臭不觉臭。人也是一样,跟好人在一起,自然而然言行就会变好;与坏人在一起,养成了坏的习惯,自己还不知道。所以,修行要有好的同参道友、要亲近善知识,这就是薰的作用。

  “陶”是什么意思?譬如制作陶器,用陶土做成坯,需要碗,就做碗;需要瓶子,就做成瓶子。人人都有佛性,就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调教、培育。喜欢读医书的人,把医术研究好了,将来就是一个医生;喜欢研究语言,将来就成为语言学家;假使天天诵经、拜佛、打坐、听闻佛法,就是趋向圣人之道,将来就为圣、为贤……这就是“陶”。我们的心本来不定,由于外在环境的薰陶,使我们往那个方向走,将来就成为那个样子,所以称之为“陶”。造了什么,将来就成为什么。

  薰陶和修行是很有关系的,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圣人,想要修行,就必须靠外在环境的薰习陶铸。所以,必须找一个善知识、必须结交好的同参道友。古人云:“远行要假良朋,数数清于耳目……亲附善者,如雾露中行,虽不湿衣,时时有润。”经常与益友在一起,如同早晚在雾中走路,虽然没有把衣服打湿,但衣服已经沾了湿气;我们跟着益友在一起,虽不能完全得到他的智慧和技能,但无形当中会受到他的人格及知见潜移默化的影响,这就是薰陶的作用。

  很多人都知道用功,却忽略了结缘。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弘扬佛法,城东住了一位老太太,大家都称她为城东老母。城东老母贫苦无依,也从来没有听闻佛法。有一天,弟子请求佛陀前去度化她,佛自己说度化不了,弟子们不相信,佛便现大神通,从四面上下现身,城东老母就是不肯见佛,最后还干脆用手把眼睛遮起来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佛跟这个老太太没有缘,所以即使成就了无上菩提,有无量的神通、智慧,也没有办法度无缘之人。释迦牟尼佛观察众弟子中,罗睺罗与城东老母最有缘,便说:“罗睺罗,你去度化这个老太太。”罗睺罗尊者一去,老太太欢喜得不得了,马上就受了三皈依、五戒,当下便证得须陀洹果。

  有一句俗话说:“药医不死病,佛度有缘人。”所以,学佛要知道结人缘、结佛缘、结法缘、结欢喜缘,不要结恶缘。修行学佛,就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帮助他人,并不是要求回馈;因为对他人好,就是在帮助自己。所以,佛法是智慧、是慈悲、是结缘,要广结善缘、广结佛缘、广结法缘,有了缘,家庭、事业、功德、道业,一定会左右逢源,有所成就!




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