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3
 
本期主题:净戒庄严 福德自来







经云:“持戒之人,种种妙乐无愿不得。”
受持净戒,蠲除无明染习,
增长善根,净化心灵;
戒如大宝树根,成就枝叶华实,
福慧人生,不求自来!


念戒近道 就路归家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伯法师

  “安全是回家唯一的道路”,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交通安全宣传标语,然而人生路上也是危机四伏,众生在追逐名利财色的同时,无常大鬼虎视眈眈随伺在旁,张着大口准备把我们吃掉!究竟要如何才能平安回到本具的菩提自性之家?

  三皈五戒!皈依三宝,以佛法僧为依靠,仰仗三宝慈光,令众生在无明黑暗中,找到光明的菩提大道;受持五戒帮助一切有情避开险道,平稳地走在菩提大道。如果人人受持三皈五戒,在戒法的清净光明中,大众都能随心满愿,事事吉祥,处处平安,所在之处即是清净庄严的极乐净土。

五戒修行基

  持戒的目的在于“止恶防非”,因为众生积习已深,不懂得善自护念自己的身口意,因此酒色财气等诱惑现前时,如果没有戒律来保护自己,内心很容易受外境引诱生起贪瞋痴烦恼,进而造了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等过失,一旦恶业果熟时,就要承受种种苦果。

  藉由皈依三宝,以佛法僧为依怙,向三宝学习,进而受持五戒,时时忆念戒法,自我提醒心不起贪瞋痴,口不饮酒、不说妄语,身不造作恶业,就不会身入险境。如此持守清净戒法,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除去心中三毒,也能保护自身与他人,现世不受牢狱之灾,来世不堕三涂恶道,是趋吉避凶、消灾免难的良方,更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。

  世间人多半以法律、道德作为行为规范;事实上,只是以法律与道德观念来自我约束是不够的,法律通常只能进行事后补救,而道德观念又因每个国家、民族的标准不同,很难完善地保护众生。唯有佛法放诸四海皆准,真正能够在生活中实践、保护我们。

持心第一因

  持守五戒,除了持身不犯之外,更要做到持心不犯,时时觉察、觉照,内心是否起了贪、瞋、痴、杀、盗、淫、妄等念头,乃至于为了个人的利益,不惜伤害他人的自私心念。古人言: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”即是提醒我们要及时改过迁善,切莫轻忽心中的微细恶念,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性,因为这一切都源自于内心的贪瞋痴三毒。

  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,顿息其心。罪来赴身,如水归海,渐成深广。若人有过,自解知非,改恶行善,罪自消灭。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。”佛法进一步告诉我们,要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、度一切众生,如果不能落实“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,恶业愈积愈多。最后,自己就会遭受恶报;相对的,若察觉到心起了恶念,口说不当之语,身行恶法,立刻忏悔改正,并且做到不贰过,人生自能日趋良善光明。

  儒家讲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意指家庭、社会、国家的和谐,要从内心开始,由自身做起,进而推己及人,就能够达到家庭和乐、国家安康、天下太平。

  佛法更具体提供我们反躬自省的实践方法,透过觉性起用,觉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,若有违犯、悖离清净戒法,随即觉照、忏悔改过,一点一滴转变自己偏差的心念与作为,进而带动家庭、社会、国家,乃至于影响整个世界,让更多人发心受戒、持戒,整个国家、世界也将愈来愈光明,愈来愈有福报。

  古德云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在三宝的引领下,藉由不间断的听经闻法,以五戒作为迈向菩提大道的修行指南,时时检讨反省、修正自我,在戒法与善法的光明中,平平安安地回到人人本具的菩提自性之家。





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