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2
 
本期主题:宽容 放下 再出发







“尽前行者地步窄,向后看者眼界宽。”
面对冲突、挫折、毁谤、曲解,
以宽和心、同理心,包容退让,
化解对立嫌隙,转障碍为人生助缘,
豁达阔步,迈向未来!


入平等法界--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人际关系的层面非常广泛,一个是纵,一个是横。纵,是指上下,如父母、子女;横,就是指人与人之间。现在的社会,大家彼此见面容易怨气冲天;我们修菩萨道,要怨亲平等,“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”。

心行平等 于道无诤

  什么是“旧恶”?过去某人跟我过不去,就始终放在心中,不论是打坐或是做事,心当中始终有一个影子存在,这就是一个障碍。有些人不但放不下,还要公报私仇,藉种种机会来报复,就造了恶业。所以,我们的心量要广大,不念旧恶。

  “不憎恶人”,就算是世间上罪大恶极的人,我们也不要恨他。一般人嫉恶如仇,认为有善必赏、有恶必罚是正义,是世间的真理,如果真正想修菩萨行,这种观念就要改过来。菩萨希望引导坏人变成好人,希望好人变成贤人、圣人,乃至早日成佛,如同地藏菩萨发愿: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”就是这样的心量。

  进一步来说,世间上哪一个是好人?哪一个是恶人?如何分辨?有些人表面上看是好人,其实心当中充满了贪、瞋、痴、嫉妒、仇恨;有些人的言辞、行动很粗率,不修边幅,但是心中很光明。所以,究竟哪个是好人?哪个是恶人?在台湾认为是好人,说不定在其他地方就变成恶人;即使现在是好人,未来也不一定是好人。既然如此,善与恶就很难定论,不是绝对的,都是缘起性空。

  佛法当中有假观善、真空善、中道实相善。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假有,正如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一切万法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。菩萨知道一切善善恶恶都是无常,所以心量广大,不憎恶人。不憎恶人,并不是没有是非,而是“视一切众生如己子”,看到小孩犯错,知道他目前不明白、不觉悟,所以做了错事,哪一天他明白、觉悟了,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,说不定比我们更精进、更早成道。把这些道理想通了,就能做到“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”,心自然就会定下来。所以,我们的心量要广大,怨亲平等,就能达到平等法界。

体冤进道 心无增减

  假使真正遇到有人平白无故来伤害,或偏偏老是碰到不想见到的人,这就是“怨憎会苦”。所以,为人处世处处都要留退路,所谓“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”。日常生活中,假使为了一点小事心生芥蒂,始终放在心中,甚至藉机会公报私仇,这就是小人,将来就会堕落。为什么?因为心当中还有执着、还有怨恨,心量太狭小,还有报复之心、小人之心、众生之心,这些都是三涂恶道的因。所以,心量要广大,不要计较,冤家宜解不宜结。

  〈达磨二入四行观〉言:“若受苦时,当自念言:我往昔无数劫中,弃本从末,流浪诸有,多起冤憎,违害无限。今虽无犯,是我宿殃,恶业果熟,非天非人所能见与,甘心甘受,都无冤诉。”佛法说三世因果,过去自己不但没有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而且还令别人起烦恼,结了冤、结了仇,使众生增长邪见,乃至堕落;如今虽然没有违害众生,也要承担种种苦果,为什么?“是我宿殃,恶业果熟”,是我过去所造的恶业、所种的恶因,现在果报成熟,就要受报。

  所谓“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”,自己造了恶业,业报现前了,就要受报,谁也救不了,要“甘心甘受,都无冤诉”,知道是自己的业障,今生还了就了了,所以甘心甘受,心中没有一点烦恼、没有一丝怨气。

  “都无冤诉”,不但甘之如饴,而且受了苦、吃了亏,也不要让别人知道,自己心当中惭愧忏悔,这样就能消除业障。相反地,受了一点苦,马上到处宣传,说什么人对不起我,向别人吐苦水,这就是冤诉,就生了是非。

  释迦牟尼佛过去生曾为忍辱仙人,当时遇到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,把他的双手、双脚砍掉。歌利王问:“你恨不恨我?”释迦牟尼佛说:“我甘心忍受,而且如饮甘露。我不但不恨你,而且将来我成佛了,第一个就要度你。”所以,释迦牟尼佛成道后,第一个度的憍陈如尊者,就是过去的歌利王。修行要有这种心量、这种认识,道业才能够成就。

  经云:“逢苦不忧。何以故?识达故。”遇到任何苦,不论是自然界的,或是人为的,心当中都不要忧愁烦恼。有忧愁烦恼,心中就是黑暗、无明,就失去了正念、正定,失去了清凉、自在,落入人我是非、冤亲憎爱。所以,心通达因果的道理、无为的道理,了解今生的苦恼是过去所造的恶业成熟,甘心甘受,业障就能消除。进一步,能够识达、能够知道逢苦不忧,知道的这念心现前,就不随境转,就没有苦恼、取舍,当下就与理相应、与真心相应,就能够得到解脱。

  所以说“体冤进道”,不如意的境界就是冤,有了冤,心中还能够无苦无忧,就与道接近,就进入菩提大道、进入真性。佛法不是口头禅,也不是形而上的理论,而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学问,依照这些道理起观智,就能够转识成智,做一分就得一分,做十分就得十分。




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