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9
 
本期主题:乐在学习的高飞人生







“学,觉悟也。”
学习令人提升,成长令人欢欣,
智慧增长,眼界开阔。
以觉性为导,
步步迈向乐学不倦的高飞人生。


多闻博学勤进道--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,世界一家,天涯若比邻,整个世界的空间缩小、时间缩短,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频繁。无论修菩萨道、弘扬佛法,或是就整个世界的趋势而言,每个人都应该博学多闻。博学、勤学通达语言,明白一切事理,就不会处处障碍。

  学习,是人生最大的福报。所谓“学然后知不足”、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,现在虽然不觉得,等到真正进入社会才知道不足,那个时候就悔之晚矣。所谓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
五明处学 具足方便

  现在的社会讲究竞争力,什么是竞争力?就是透过竞争所显现我们平时所学的实力、资粮。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云:“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;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。”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弟子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,什么原因?就是要广学。

  菩萨要向五明处学习。什么是五明?第一是内明,也就是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。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烦恼,烦恼障蔽,就没有办法明见心性,乃至背觉合尘,造作恶业,堕落三涂恶道。所以,要藉由检讨、反省、改过,来漏尽自己的烦恼。

  第二个是医方明,要懂得医学。第三个工巧明,要懂得科学、技艺。第四个因明,要懂得逻辑学、哲学。第五个声明,要懂得语言学。博学,就是要广泛地去研究。研究了以后就能通达,通达了以后就要“约”。约,就是要把它归纳起来,取其“精”华,所以说“博而约,约而精,精而明”。“明”就是要把这些学得很高明,“明”就是归于自性。真正到达“明”的境界了,世间法就是出世法。

  儒家说“内圣外王”,“内圣”就是检讨反省,净化、提升自己。心念要清净、口业要清净、行为要清净,三业清净才能超凡入圣,这是自利。修菩萨道,以广大心普度众生,所以要博学,增进个人学养,充实弘法度众的资粮。就像医生一样,熟悉每一种处方,才能医治众生种种毛病,而这些处方必须从现在努力学起。

  学习任何知识、技能,要想有所成就,“会、熟、巧、精”是四个重要的步骤。不但要努力学习,学会之后,还要持续磨炼。所谓“熟能生巧”,到了熟练的程度,自然能运用巧妙自如。进一步,还要精益求精,精通了,必然会有卓越的成果。所以,要达到博学多闻,最重要的就是要勤学。

  所谓勤学,就是勤学苦读,要忍耐、要精进、要吃得了苦,学问、技能才会有所成就。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,也不是侥幸得来的,过程都是先苦后甜,所以不要怕吃苦。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脑筋不好,不是读书的料,所以不肯下功夫。所谓“勤能补拙”,别人读一遍就会,我读十遍才会,就要比别人更努力。脑筋不好是因为妄想、执着太多,所以要检讨反省,把过去的妄想、执着统统看破、放下,把烦恼空掉,这是第一步。第二步就是要努力不懈地博学多闻,要有恒心、耐心、信心,用心学习,如《中庸》所说:“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”

摄事归理 入真实教

  学习各种法门,都是助道的工具。佛法中有“三慧──闻慧、思慧、修慧”,到最后要把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上,身体力行。最重要的是,学了以后,要归于自性,保持这念清净心的存在,不能迷失自己。自性,就是自己的本性。悟到了本性,就是正法住世。

  相反地,假使执着所修的法门,始终不能契悟实相。如布施波罗蜜,不论是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最后都要三轮体空、能所俱空,空也不执着,归于自性,才能了达般若性空。永嘉大师〈证道歌〉云:“住相布施生天福,犹如仰箭射虚空,势力尽,箭还坠,招得来生不如意。”所以,六波罗蜜当中的般若波罗蜜很重要,没有般若波罗蜜,就无法开智慧、无法圆成佛道。前五度修的是事,后面般若度是回归于理。要能融通事理,达到事理无碍。

  什么是事?什么是理?禅宗祖师说:“通宗不通教,开口便乱道。”告诉我们,除了知道这念心,也要通达经教。像有些人误解“心即是佛”的道理,认为既然自心是佛,就不需要修善、吃素、持戒……,这样的想法,就代表没有通达事理,这样来修,愈修反而离道愈远。所以不但要修善,修了善还要不执着,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大众,达到能所俱空,才能与道相应。假使不了解什么是宗、不明白心性的道理,学了再多的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还是无法解脱自身的烦恼,如祖师所说的“入海算沙徒自困”,就像到海里数沙一样,永远数不清,不过是徒自疲劳罢了。

  所以,“通教又通宗,如日处虚空”,通达教理,又通达自性,就如同太阳在虚空中运行,不留一点痕迹。做任何事情,就是要如日处虚空,将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大众,坏事自己检讨反省,心当中始终不留一点痕迹;虽然心无挂碍,可是又能生万法,这就是妙有。所以,“事理元无二,同居大觉中”,一个是事,一个是理,二者不相妨碍,融通事理,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


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