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8
 
本期主題:以願導行 回向菩提







「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」
願心,引領我們廣修眾善,進趣菩提。
生命,因願行而熠熠生輝;
人生,因此希望無窮。


行願相從 行深願滿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淨法師

  發願是菩薩行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何謂發願?《三藏法數》曰:「謂發誓願,要制其心,凡所修行,期證道果。若不要心,或恐退失,所謂若不發心,萬事不成。是故諸佛菩薩,莫不發諸誓願而成正覺,是為發願。」所謂「因地心,果地覺」,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就必須以欣求佛果為因心,才能在果上圓滿如來的智慧功德。

願如御者 導人向道

  發願如同人生中的嚮導,帶領我們到達目的地。記得初初發心皈依三寶時,主法和尚教導大眾要發四弘誓願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」當時還懵懵懂懂,只是口上跟著主法和尚發願。

  真正學佛了,才明白要成就佛道,就要發起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的悲願,誠如《大智度論》所云︰「獨行功德不能成故,要須願力。譬如牛力雖能挽車,要須御者能有所至;淨世界願亦復如是,福德如牛,願如御者。」萬里途程,不離初步,發願要成就無上道,是菩薩行者落實願行最重要的第一步。

  一般人不敢發願,或是無法落實願行,問題有二:一是妄自菲薄;二是不能做到行解並重。前者由於凡夫心量尚小,不能肯定佛性,不相信眾生可以成佛作主,所以不敢發大願。然而發願乃諸行之本,若沒有發大願的因心,就易隨波逐流,流轉生死,未來也不可能成就無上菩提道果。所謂「重叩重鳴,輕叩輕鳴,不叩不鳴」,行者要徹底了解發願的重要性,真誠地從內心發起廣度有情、圓成佛道的大願,方能堅定地世世常行菩薩道。

  古德云:「心真則事實,願廣則行深,虛空非大,心王為大;金剛非堅,願力最堅。」在修行的道路上,願力能使我們遇到考驗時,精進勇銳,不畏前境,最後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。

  其次,無法行解並重。所謂精進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。即便在善知識的引導下,真誠發了願,卻因煩惱習氣深重,所作所為與願相違,始終在原地踏步,不能昂首闊步向前。因此,叢林道場每日早課都要禮拜〈普賢十大願王〉,就是藉此提醒行者要腳踏實地,時時刻刻以普賢菩薩為榜樣,將所學的佛法落實於日用當中,廣修一切善法,饒益無量眾生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也曾提示大眾,藉由發〈普賢十大願王〉,效法菩薩的廣大願行,最終頓契如來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
行願相從 圓滿菩提

  簡而言之,誓願就是夢想,以願導行就是透過具體作為,一步一步實踐夢想,以願心作為向目標前進的動力。所謂「格局決定結局,態度決定高度」,因為發心廣大,激發起行者成就無上佛果的決心和信心,也讓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精進不退,堅持不懈。

  永明延壽禪師云:「有行無願,其行必孤;有願無行,其願必虛;行願相從,自他兼利。」若行者能以一顆至誠懇切的心發願,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願心,其作為也會因為願力的引導而變得踏實、有方向,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上,更能發菩提心,永不退轉。

  中台行願偈──「外現聲聞身,內密無上印,身行菩薩道,廣度諸有情」是開山祖師一生弘法度眾的最佳寫照,也是四眾弟子行菩薩道的最佳典範。我們除了要發大願外,更要做到行願相從,確實地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度一切眾生,把誓願付諸行動。願如海,行如山,菩薩行者發大願,行大行,以願導行,以行滿願,終究行深願滿,圓滿菩提。
 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