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8
 
本期主題:以願導行 回向菩提







「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」
願心,引領我們廣修眾善,進趣菩提。
生命,因願行而熠熠生輝;
人生,因此希望無窮。


回向利他菩薩行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修行要有悲願,「悲」就是慈悲,冤親平等。「願」就是有願行,像地藏王菩薩一樣,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」悲願具足。有了悲願,透過智慧修一切善行,實行我們的悲願,證到自己的法身,這一生的修行,就很實在。回向的目的,就是實行我們的悲願,將我們的功德回向法界。

  回向有很多方法,回事向理、回因向果、回小向大,回向真如實際、菩提涅槃,這些都是回向。每天回向,唱念「四生九有,同登華藏玄門,八難三塗,共入毗盧性海」就是回向到華藏玄門、毗盧性海,使一切冤親、眾生,統統入華藏玄門。證到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的境界,達到最究竟、最圓滿的境界。

  一般人作了功德,容易執為己有、執為實有,甚至認為如果把功德布施出去,自己就失去了功德。佛法告訴我們,因果不昧,善因得善果,修了善行,一定會有善的功德果報,如果發心把福德回向、布施出去,不但所修的功德不失,而且由於心量廣大,自己的功德更加增勝。這念清淨心、慈悲心廣大無邊;回向就好像點了一支火把,把火傳給他人,一傳十、十傳百,不但自己的光明沒有減損,反而光光相照,功德再增功德。

以願導行 以行滿願

  經云:「如來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諸佛,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,相續演說,不可窮盡。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何等為十?一者、禮敬諸佛,二者、稱讚如來,三者、廣修供養,四者、懺悔業障,五者、隨喜功德,六者,請轉法輪,七者、請佛住世,八者、常隨佛學,九者、恆順眾生,十者、普皆回向。」

  「若欲成就此功德門」,假使我們要成就甚深微妙、不可說不可說的這一切功德,「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」,以十大願行來成就。菩薩為什麼還要發願,因為眾生不知道發願,所以菩薩代眾生來發願。

  我們每天早晚課誦念〈普賢十大願王〉,雖然是在誦念,同時也是在發願。發了願以後,我們每天口而誦、心而惟、身而行,這就是自己在發願了。古德云:「行如山,願如海。」願與行,如鳥二翼,有願,還要有行。每天發願、禮拜以後,還要在日常生活上來用功,這就是真正在修廣大願行。所以,以願導行,用行來滿自己的願。

  在日常生活上落實普賢十大願等種種功德,有了功德,不要執著;假使執著了,就變成福報了,產生了法執。有了執著,就變成有思有議,無法契入不思議境界。所以要回向,把前面的種種功德,回向得乾乾淨淨。

回轉趣向 入不思議

  回向到什麼地方?回向眾生,使每個眾生都能得到善法、都能得到普賢菩薩的慈光加被,使眾生善根增長;回向法界,使十法界統統都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。最後,回事向理。前面是事,後面是理;前面是有為,後面是無為。什麼意思?事上努力去做,做了以後,知道一切能所俱空,沒有一點點掛礙,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給我們過去的親眷、法界一切眾生,乃至於回向淨土、回向真如實際、回向無上菩提、回向無上佛果、回向不思議解脫境界。

  什麼是不思議解脫境界?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沒有掛礙,做了功德,不執著功德。假使做了功德,始終在這裡想:「我做了哪些功德?度了哪些眾生?」這就是有掛礙了,有能度的人、有所度的眾生,有能修的心、有所修的法,有能、有所,還是屬於一種方便。

  釋迦牟尼佛說他說法四十九年,最後沒有說一句佛法;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,最後沒有度一個眾生。因為由事歸理,最後歸於無言無說,就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。前面是事、後面是理,前面屬於福報、後面屬於真功德。我們明白了以後,事當中有理、理當中有事,事理無礙。無為法就是體,有為法就是用,修普賢十大願王,是我們心的作用;修了以後,不執著一切功德,最後入於理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,就是回歸心之體。

  十大願當中,每一個願都要禮拜、都要思惟。例如一者禮敬諸佛:「虛空界盡,我禮乃盡,而虛空界不可盡故,我此禮敬,無有窮盡。如是乃至眾生界盡、眾生業盡、眾生煩惱盡,我禮乃盡。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,我此禮敬無有窮盡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」一方面口誦,一方面心在思惟,一方面五體投地禮拜,最後加上回向一切功德,這就是我們的心願,廣大無有邊際。發了這種大願,依大願而起大行,因大行而證大果、證大菩提,我們的境界就是無量無邊的廣大。真正契入了不思議的解脫境界,這是我們每一位都要去努力的!

  所以,我們要發願,每天早上、晚上都要回向「四生九有,同登華藏玄門,八難三塗,共入毗盧性海。」時時刻刻都是大慈悲心的流露。打坐斷煩惱就是修定;關懷一切眾生,這就是慈悲。有定慧、有慈悲,就能圓滿自己的佛果。
 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