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8
 
本期主题:以愿导行 回向菩提







“修行急务,立愿居先。”
愿心,引领我们广修众善,进趣菩提。
生命,因愿行而熠熠生辉;
人生,因此希望无穷。


回向利他菩萨行--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修行要有悲愿,“悲”就是慈悲,冤亲平等。“愿”就是有愿行,像地藏王菩萨一样,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;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”悲愿具足。有了悲愿,透过智慧修一切善行,实行我们的悲愿,证到自己的法身,这一生的修行,就很实在。回向的目的,就是实行我们的悲愿,将我们的功德回向法界。

  回向有很多方法,回事向理、回因向果、回小向大,回向真如实际、菩提涅槃,这些都是回向。每天回向,唱念“四生九有,同登华藏玄门,八难三涂,共入毗卢性海”就是回向到华藏玄门、毗卢性海,使一切冤亲、众生,统统入华藏玄门。证到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境界,达到最究竟、最圆满的境界。

  一般人作了功德,容易执为己有、执为实有,甚至认为如果把功德布施出去,自己就失去了功德。佛法告诉我们,因果不昧,善因得善果,修了善行,一定会有善的功德果报,如果发心把福德回向、布施出去,不但所修的功德不失,而且由于心量广大,自己的功德更加增胜。这念清净心、慈悲心广大无边;回向就好像点了一支火把,把火传给他人,一传十、十传百,不但自己的光明没有减损,反而光光相照,功德再增功德。

以愿导行 以行满愿

  经云:“如来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诸佛,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相续演说,不可穷尽。若欲成就此功德门,应修十种广大行愿。何等为十?一者、礼敬诸佛,二者、称赞如来,三者、广修供养,四者、忏悔业障,五者、随喜功德,六者,请转法轮,七者、请佛住世,八者、常随佛学,九者、恒顺众生,十者、普皆回向。”

  “若欲成就此功德门”,假使我们要成就甚深微妙、不可说不可说的这一切功德,“应修十种广大行愿”,以十大愿行来成就。菩萨为什么还要发愿,因为众生不知道发愿,所以菩萨代众生来发愿。

  我们每天早晚课诵念〈普贤十大愿王〉,虽然是在诵念,同时也是在发愿。发了愿以后,我们每天口而诵、心而惟、身而行,这就是自己在发愿了。古德云:“行如山,愿如海。”愿与行,如鸟二翼,有愿,还要有行。每天发愿、礼拜以后,还要在日常生活上来用功,这就是真正在修广大愿行。所以,以愿导行,用行来满自己的愿。

  在日常生活上落实普贤十大愿等种种功德,有了功德,不要执着;假使执着了,就变成福报了,产生了法执。有了执着,就变成有思有议,无法契入不思议境界。所以要回向,把前面的种种功德,回向得干干净净。

回转趣向 入不思议

  回向到什么地方?回向众生,使每个众生都能得到善法、都能得到普贤菩萨的慈光加被,使众生善根增长;回向法界,使十法界统统都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。最后,回事向理。前面是事,后面是理;前面是有为,后面是无为。什么意思?事上努力去做,做了以后,知道一切能所俱空,没有一点点挂碍,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我们过去的亲眷、法界一切众生,乃至于回向净土、回向真如实际、回向无上菩提、回向无上佛果、回向不思议解脱境界。

  什么是不思议解脱境界?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没有挂碍,做了功德,不执着功德。假使做了功德,始终在这里想:“我做了哪些功德?度了哪些众生?”这就是有挂碍了,有能度的人、有所度的众生,有能修的心、有所修的法,有能、有所,还是属于一种方便。

  释迦牟尼佛说他说法四十九年,最后没有说一句佛法;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最后没有度一个众生。因为由事归理,最后归于无言无说,就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。前面是事、后面是理,前面属于福报、后面属于真功德。我们明白了以后,事当中有理、理当中有事,事理无碍。无为法就是体,有为法就是用,修普贤十大愿王,是我们心的作用;修了以后,不执着一切功德,最后入于理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,就是回归心之体。

  十大愿当中,每一个愿都要礼拜、都要思惟。例如一者礼敬诸佛:“虚空界尽,我礼乃尽,而虚空界不可尽故,我此礼敬,无有穷尽。如是乃至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礼乃尽。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,我此礼敬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”一方面口诵,一方面心在思惟,一方面五体投地礼拜,最后加上回向一切功德,这就是我们的心愿,广大无有边际。发了这种大愿,依大愿而起大行,因大行而证大果、证大菩提,我们的境界就是无量无边的广大。真正契入了不思议的解脱境界,这是我们每一位都要去努力的!

  所以,我们要发愿,每天早上、晚上都要回向“四生九有,同登华藏玄门,八难三涂,共入毗卢性海。”时时刻刻都是大慈悲心的流露。打坐断烦恼就是修定;关怀一切众生,这就是慈悲。有定慧、有慈悲,就能圆满自己的佛果。
 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