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7
 
本期主題:清淨口業 和氣增輝







古德云:「言語知節,則愆尤少。」
了知時節因緣,
端正心念,以正語、愛語,攝受大眾;
在在處處,眾所愛敬,和樂融融。


正心正語 廣行眾善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洄法師

  所謂「一言以興邦」、「一言以喪邦」,一句話講得恰到好處,可以成就種種善法,相反的,說出了不合時節因緣的話,好事也會成壞事,恰如其分的言語表達,不僅是人際互動的重要環節,亦是日常事務運作能否順暢的關鍵。因此,如何說好話、說對話,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一大課題,也是菩薩度眾的行門。

真正思惟 口業淨

  話:表言語。言:宣己意為言。說話、語言的本意,在於人與人之間進行善意的溝通,以期得到良善和悅的結果。

  但是為什麼在我們周遭卻常常發生「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、「雞同鴨講」,乃至於出現妄言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等口業過失,不僅傷了和氣,壞了大事,更種下惡果之因。

  經云:「意以思想生。」世間上也講「行動來自想法。」身、口的造作,其源頭就是意念,所以,想要有恰當且清淨的言語,要先從端正心念下手。佛法中的八正道──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,即是引導眾生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,度過生死流,證得涅槃的助道法門。

  正語的基本要素即是「正思惟」,而正思惟的養成標準是什麼呢?就是清淨戒律。從三皈五戒、在家菩薩戒、沙彌(尼)十戒、比丘(尼)戒、菩薩三聚淨戒等,皆是佛的智慧與慈悲,教導眾生保有清淨身口意的具體軌範,透過持守淨戒,以清淨心落實只起善念不起惡念,身口無有違犯,不造過失。消極持戒的思惟是規範自己,不造作惡法;積極的持戒思惟,便是發起恆思利他的大乘心,有了如是光明正向的正思惟,發諸於身口,便是端正的行持與言語。

軟言正語 菩薩行

  《大學》云: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」語言文字是用來顯發「理」的工具。透過佛法經典的薰修,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,以文字般若作為講說「正語」之標的。而背誦佛經,即是將真理不斷地種入意識田中,令我們成就品格高尚的涵養基石,亦是引導說好話,以愛語攝受眾生,接引有情入佛法界的指南。

  聽經聞法、背誦經典,便是藉由典籍經文建立「正思惟」的文字般若,不僅藉此端正思惟理路,同時,也能提升我們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,進而成就出口成章、辯才無礙的「正語」,言談之間自然皆是「正法」,心念端正,語言內容品質清淨良善,便能離口業四過及種種戲論。人人若能如此,必然家庭一片和樂融融、職場和氣生財、國家和諧團結、天下太平。

  由端正言語成就清淨口業,進而從清淨口業提升品格是自利,而透過言語廣結善緣,隨機度眾,以一句一偈來啟發眾生的善根,則是利他,如此自他兩利,成就自己也利益眾生。佛陀過去生曾為雪山童子,因為聽聞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一偈而契悟,便將此偈書寫於山壁,希望有緣眾生也能因此四句偈而得度,如此自度度人,成就自他的菩薩行。

  中台道場是大乘菩薩僧團,菩薩向五明處學,為了饒益有情,報眾生恩,在因地上發願恆思利他,薰習正語,學習口無善言不說,恆以愛語攝化法界有情,乃至廣修讚歎行門,啟發眾生善根,長養法身慧命,令中台心法遍及十方,一切有情皆能明悟心性。
 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