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7
 
本期主題:清淨口業 和氣增輝







古德云:「言語知節,則愆尤少。」
了知時節因緣,
端正心念,以正語、愛語,攝受大眾;
在在處處,眾所愛敬,和樂融融。


言無言言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莊法師

  人生,是一場又一場的考試。雖然每個人的考題不盡相同,總離不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試鍊,面對八風境界,動之於心,是惡念?是正念?發諸於口,是惡口?是正語?十惡當中,口業占了十分之四,身業的殺盜淫常伴隨口業的造作,意業的貪瞋癡也是透過語言顯現於外,由此可知嚴淨口業的重要。

語默動靜 行六度

  佛弟子應當學習諸佛菩薩的身口意,於日常生活中落實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六波羅蜜,以六度萬行自利利人、自覺覺他。而柔軟溫和的語言,即是布施清淨的口業。人與人相處,只要心懷慈悲,時時善護自他的起心動念,一句親切的招呼、溫暖的關懷,便能廣結善緣。

  《大學》云:「誠於中,形於外。」言為心聲,透過讚歎鼓勵,傳遞光明正向的心念;繼以慈悲愛語,廣施無畏,令人心生歡喜;最終,以解脫知見,行法布施,引人向善,入無上道。

  語言,是人際間的溝通橋樑。謹言慎語,說出口的話語,恰到好處,自然皆大歡喜,具足無量福報功德;言無忌憚,則會招來種種罪過,古德云:「利刀割體痕易合,惡語傷人恨不消。」言多必失,與其事後遺憾追悔,不如踏實地在因上努力,修行人應當知因識果,嚴淨口業自能遠離惡口、兩舌、妄言、綺語四種口業過失,依戒奉行,則口業清淨,與人應對交談之際,字字句句清楚明白、作主,即與清淨心相應。

體用一如 見自性

  若逢世人惡言辱罵、輕賤之際,逞一時口舌之快,消損的是自己的福報,造作的是自己的惡業,一失言成千古恨。

  五代時,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曾說偈:「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。」時時刻刻保持覺性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只說好話,不講壞話,一旦失言,立刻改正。革除批評、抱怨、譏諷等習氣,守口攝意,淬鍊忍辱之功;忍惡無瞋,轉逆緣為助緣;忍心不動,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,即可領受佛法的真實利益,於修行路上大步前行。

  經云:「譬如一燈燃百千燈,冥者皆明,明終不盡。」廣學多聞,成就辯才,以佛法的正知正見,導正眾生的錯誤知見,以正語傳遞正見,淨化口業,以清淨正語引導眾生離苦得樂,是持戒的積極層次,亦是菩薩行者的精進願行。提起,知無不言,是心的運用;放下,言無言言,安住本心,是心的本體;有體有用,攝用歸體,體不礙用,體用一如,即是自他兩利的菩薩行。

  言談舉止反映一個人內在的智慧、品德和學養。凡聖之別,就在用心之殊,本著一顆菩薩心,善用言語,止惡口、斷惡行,在每一個緣起的當下,結善緣、結法緣、結佛緣。以清淨口業,實踐六度萬行,言無言言,銷歸自性,不僅莊嚴自性佛菩提,也引領眾生邁向菩提大道!
 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