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6
 
禪門探微







唐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

文╱編輯部  圖╱法心

  

  唐朝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,俗姓鄭,襄陽人。幼年入道,從師荊州玉泉寺。師容貌清峻,性度剛敏而好學,每覽書讀經時,心中亦隨著暗自誦習,因此凡百經書,皆能過目不忘。納衣簡樸,道心堅固,年及弱冠,即登戒品,於龍興寺受具足戒,自此精進不懈。

  初參馬祖道一大師,問道:「如何是佛?」馬祖道一大師答:「即心是佛。」法常禪師於言下隨即大悟。唐德宗貞元十二年,法常禪師來到四明餘姚南方七十里的梅山,此地本為漢代方士梅子真入山隱居舊處,師就地蓋了一間茅棚,心無旁騖,精勤辦道,怡然而處,安居自得,一住就是四十年。

信心不二 即心即佛

  法常禪師居住的地方,旁邊有個天然石庫,裡面原就貯放了一些神仙之類的經籍。法常禪師會到石庫中打坐用功,有時乃至過夜。一天,恍惚夢中,師見一神人,對其說道:「和尚不是一般凡夫。這石庫中,貯有聖書,懸記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事情。受此仙書則能為地下主,不然亦為帝王師!」法常禪師淡然以對:「石庫之書,非我所好。從前北齊有僧稠法師,深通禪法,會遇仙經不顧,心無所動,當下一切卷軸,隨即銷亡。我出家慕道,以寂靜涅槃為法樂,佛性無生無滅,無始無終,豈只是與天偕老而已?」神人又道:「此地乃是靈府,凡俗之人,不宜常居久住,若住太久,恐遭致變怪。」法常禪師答云:「暫時寓跡而已,不會太長久。」

  一日有僧,為鹽官齊安禪師弟子,上山採集拄杖,迷失歸路,來到茅庵,見到隱居的法常禪師,問:「和尚在此住山多久了?」師答:「只見四山青又黃。」僧人又問道:「出山之路,不知向何處行去?」師答:「隨流去。」

  僧人回到寺院後,將這段遭遇稟告鹽官禪師。鹽官禪師說:「我從前在江西馬大師那裡,曾經見過一位僧人。後來卻無一點消息,不知是不是他?」於是派遣僧人前去招請。法常禪師答以詩偈:「摧殘枯木倚寒林,幾度逢春不變心,樵客遇之猶不顧,郢人那得苦追尋。一池荷葉衣無盡,數樹松花食有餘,剛被世人知住處,又移茅舍入深居。」

  馬祖道一大師聽聞法常禪師於梅山住山用功,於是遣派一名弟子,前去問師:「和尚昔日見馬大師,得個什麼,便在此住山?」法常禪師回答:「馬大師只向我道:即心是佛。我受此語,便向這裡住。」法師聽後,說:「馬大師近日說法又不同了。」法常禪師問:「怎麼不同?」法師說:「馬大師最近都是對大家開示:非心非佛。」法常禪師聽罷,回答:「這個老漢,成日惑亂人,沒完沒了。管他什麼『非心非佛』,我還是只依著我的『即心即佛』。」法師回到馬祖道一大師駐錫處,將上述問答一一回稟大師。馬祖道一大師聽完,便對大眾說道:「梅子熟了!」

  龐居士聽說此事,欲知真實,特地入梅山,勘驗法常禪師。才一見師,便直問:「久嚮大梅,不知梅子熟了沒?」法常禪師道:「熟了,你向什麼地方下口?」龐居士回答:「百雜碎。」法常禪師一伸手,說道:「還我核子來!」龐居士默然無語。

大道體寬 梅香千古

  某日,定山法師與夾山法師同行,言談間,定山說道:「生死中無佛,即無生死。」夾山認為此語不妥,回道:「生死中有佛,即不迷生死。」兩人彼此相爭,互不相讓,於是相約同上大梅,求師親決。

  到梅山後,夾山舉了之前爭執不下的對話,問師:「不知兩人見處,哪個比較親?」師說道:「一親一疎。」夾山復問:「哪個親?」法常禪師回答:「你們先去休息,明日再來。」第二天,夾山又問,師答:「親者不問,問者不親。」夾山禪師日後對人提起此事,自己說道:「我當時在大梅,失卻一隻眼」。

  法常禪師道行彌著,聲名逐漸遠播,上山請法、依附的學人倍增,為了納徒接眾,弘揚佛法,師就地開山,建設僧院,號梅山。法筵既開,徒侶輻湊,請問決疑,唐文宗開成初年,僧院建好之時,住眾已高達六、七百人。

  一日,師上堂示眾:「汝等諸人,各自回心達本,切莫追逐枝末。學道之人,但得其本,其末自至。若欲識本,唯了自心。此心原是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根本,故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,萬法本自如如。」

  開成四年,法常禪師忽然示疾,於九月十九日,集眾開示:「來莫可抑,往莫可追。」從容之間,辭眾將去。忽有鼯鼠之聲,與會大眾,同聞聲時,法常禪師即更開示:「即此物,非他物。善自護持。」一時山林搖盪,鳥獸悲鳴。世壽八十八,戒臘六十九。一個月後,舉火闍維,焚于南澗。徒眾收其舍利,五色璨然而圓轉。

  法常禪師但得馬大師「即心即佛」一語,便能從此信心堅固不移,向山一住四十年,遇靈異無動志節,受招請不赴僧筵,縱學人四方駢集,隨緣接眾說法,也只就地伐木編笘、啟建僧坊,作覆形之調,立禪門清風,高僧行誼,千古梅香。

  後世永明延壽禪師曾作贊歎師:「師初得道,即心是佛。最後示徒,物非他物。窮萬法源,徹千聖骨。真化不移,何妨出沒。」典範夙昔。

  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