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6
 
禪門探微







唐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

文╱编辑部  图╱法心

  

  唐朝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,俗姓郑,襄阳人。幼年入道,从师荆州玉泉寺。师容貌清峻,性度刚敏而好学,每览书读经时,心中亦随着暗自诵习,因此凡百经书,皆能过目不忘。纳衣简朴,道心坚固,年及弱冠,即登戒品,于龙兴寺受具足戒,自此精进不懈。

  初参马祖道一大师,问道:「如何是佛?」马祖道一大师答:「即心是佛。」法常禅师于言下随即大悟。唐德宗贞元十二年,法常禅师来到四明余姚南方七十里的梅山,此地本为汉代方士梅子真入山隐居旧处,师就地盖了一间茅棚,心无旁骛,精勤办道,怡然而处,安居自得,一住就是四十年。

信心不二 即心即佛

  法常禅师居住的地方,旁边有个天然石库,里面原就贮放了一些神仙之类的经籍。法常禅师会到石库中打坐用功,有时乃至过夜。一天,恍惚梦中,师见一神人,对其说道:「和尚不是一般凡夫。这石库中,贮有圣书,悬记着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事情。受此仙书则能为地下主,不然亦为帝王师!」法常禅师淡然以对:「石库之书,非我所好。从前北齐有僧稠法师,深通禅法,会遇仙经不顾,心无所动,当下一切卷轴,随即销亡。我出家慕道,以寂静涅盘为法乐,佛性无生无灭,无始无终,岂只是与天偕老而已?」神人又道:「此地乃是灵府,凡俗之人,不宜常居久住,若住太久,恐遭致变怪。」法常禅师答云:「暂时寓迹而已,不会太长久。」

  一日有僧,为盐官齐安禅师弟子,上山采集拄杖,迷失归路,来到茅庵,见到隐居的法常禅师,问:「和尚在此住山多久了?」师答:「只见四山青又黄。」僧人又问道:「出山之路,不知向何处行去?」师答:「随流去。」

  僧人回到寺院后,将这段遭遇禀告盐官禅师。盐官禅师说:「我从前在江西马大师那里,曾经见过一位僧人。后来却无一点消息,不知是不是他?」于是派遣僧人前去招请。法常禅师答以诗偈:「摧残枯木倚寒林,几度逢春不变心,樵客遇之犹不顾,郢人那得苦追寻。一池荷叶衣无尽,数树松花食有余,刚被世人知住处,又移茅舍入深居。」

  马祖道一大师听闻法常禅师于梅山住山用功,于是遣派一名弟子,前去问师:「和尚昔日见马大师,得个什么,便在此住山?」法常禅师回答:「马大师只向我道:即心是佛。我受此语,便向这里住。」法师听后,说:「马大师近日说法又不同了。」法常禅师问:「怎么不同?」法师说:「马大师最近都是对大家开示:非心非佛。」法常禅师听罢,回答:「这个老汉,成日惑乱人,没完没了。管他什么『非心非佛』,我还是只依着我的『即心即佛』。」法师回到马祖道一大师驻锡处,将上述问答一一回禀大师。马祖道一大师听完,便对大众说道:「梅子熟了!」

  庞居士听说此事,欲知真实,特地入梅山,勘验法常禅师。才一见师,便直问:「久向大梅,不知梅子熟了没?」法常禅师道:「熟了,你向什么地方下口?」庞居士回答:「百杂碎。」法常禅师一伸手,说道:「还我核子来!」庞居士默然无语。

大道体宽 梅香千古

  某日,定山法师与夹山法师同行,言谈间,定山说道:「生死中无佛,即无生死。」夹山认为此语不妥,回道:「生死中有佛,即不迷生死。」两人彼此相争,互不相让,于是相约同上大梅,求师亲决。

  到梅山后,夹山举了之前争执不下的对话,问师:「不知两人见处,哪个比较亲?」师说道:「一亲一疎。」夹山复问:「哪个亲?」法常禅师回答:「你们先去休息,明日再来。」第二天,夹山又问,师答:「亲者不问,问者不亲。」夹山禅师日后对人提起此事,自己说道:「我当时在大梅,失却一只眼」。

  法常禅师道行弥着,声名逐渐远播,上山请法、依附的学人倍增,为了纳徒接众,弘扬佛法,师就地开山,建设僧院,号梅山。法筵既开,徒侣辐凑,请问决疑,唐文宗开成初年,僧院建好之时,住众已高达六、七百人。

  一日,师上堂示众:「汝等诸人,各自回心达本,切莫追逐枝末。学道之人,但得其本,其末自至。若欲识本,唯了自心。此心原是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根本,故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心且不附一切善恶而生,万法本自如如。」

  开成四年,法常禅师忽然示疾,于九月十九日,集众开示:「来莫可抑,往莫可追。」从容之间,辞众将去。忽有鼯鼠之声,与会大众,同闻声时,法常禅师即更开示:「即此物,非他物。善自护持。」一时山林摇荡,鸟兽悲鸣。世寿八十八,戒腊六十九。一个月后,举火阇维,焚于南涧。徒众收其舍利,五色璨然而圆转。

  法常禅师但得马大师「即心即佛」一语,便能从此信心坚固不移,向山一住四十年,遇灵异无动志节,受招请不赴僧筵,纵学人四方骈集,随缘接众说法,也只就地伐木编笘、启建僧坊,作覆形之调,立禅门清风,高僧行谊,千古梅香。

  后世永明延寿禅师曾作赞叹师:「师初得道,即心是佛。最后示徒,物非他物。穷万法源,彻千圣骨。真化不移,何妨出没。」典范夙昔。

  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