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4
 
本期主題:順逆皆方便







古德云:「剎剎塵塵達本鄉,縱橫順逆皆方便。」
若能透達順逆之境,由心而變,
自能應物隨形,不將不迎,
清明在躬,常處泰然。


非關外境

文/普得精舍夜間高級禪修班學員 傳儒

  宋代蘇東坡有詩云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日常生活中面對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等八風境界,有時順境,有時逆境,情緒往往也隨之起伏不定,正如同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所言:「睹境不動難」。然而透過佛法的薰修,了解因緣和合的道理,無論順、逆境界都是修行的增上助緣。

因緣生 因緣滅

  過去,只要遇到不順己意的人事物,諸如搭乘大眾交通工具,因為班次誤點,導致趕不上原訂行程;或是課堂上分組報告,組員報告遲交、內容不甚理想,心當中很容易就生起一股瞋念,甚至以不和善的態度與不悅的臉色面對他人。往往事後心情平穩下來,才發現這些負面情緒根本無濟於事,不僅無法改變現狀,反而傷害了他人與自己,實為百害而無一利。

  直到聽聞師父開示因緣果報的道理後,才了解到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都是仗因託緣所生。古德云:「有因有緣事易成,有因無緣果不生」。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境界,又何嘗不是如此,因緣和合諸事得以圓滿成就,就是順境;因緣不具足,有所缺漏、不圓滿,就是逆境。在了解因果的道理後,目前雖然無法立刻做到「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」,但是至少面對順、逆境界時,不像過去一樣,心念隨境起伏,完全無法作主。

  在求學階段撰寫論文期間,對於順逆境界的體會尤為深刻。其中,與指導教授討論論文的過程裡,可能因為提出的論點具有開創性,而受到教授的肯定;但也可能論點未觸及核心,或是論述的理由不夠充分,被要求重寫,使得曾經嘔心瀝血撰寫的論文篇章,因為教授的一句話而化為烏有,從頭來過。不僅如此,即使完成論文初稿,在論文考試的過程中,也不免經過口試委員輪番提問,甚至某些章節必須重新調整,就算通過考試,之後還是得大篇幅地修改論文。

離分別 真不動

  然而從因緣果報的角度而言,這些如意、不如意境界,都是自己過去努力所產生的成果。換言之,因為當時自己思考不夠縝密,乃至於文獻參考不足,所提出的論點不具說服力是必然的結果。若明白這個道理,心當中,也就不會因沒有得到教授肯定,起了煩惱、瞋心。

  同時,論文撰寫期間,如果指導教授沒有給予適當的指導,及時修正論文的缺失,在論文考試時,仍然得面對口試委員的質疑,甚至因此無法順利通過考試。如此深入思惟後,自己也豁然開朗,原來逆境未必都是負面的「惡果」,而是提醒我們過去的努力有所不足,進而反省檢討,及時改正錯誤,將當前不如意的境界,透過現在的努力轉變為成就未來的「善因」。

  當善因善緣成就時,知道這樣的順境是因緣和合所生,並不是一蹴可幾,也不會永遠存在,還要百尺竿頭再進步。如果在順境中能「喜風不動」,逆境中做到「逢苦不憂」,我們面對各種境界時,都是在成就修行的忍辱波羅蜜。

  古德云:「淨穢由心,非關外物。」境界本來就沒有好壞,順逆,是因為我們一時心念有所執著與分別,主觀認知便有了順逆之分。因此,境界現前時,除了要忍心不動之外,還要觀照自己的心念有沒有落入分別對待,一旦發現起了好惡、貪心等負面念頭時,要馬上提起覺性,保持心念不隨境轉,做到「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」。此時,無論順境與逆境,都是我們檢視過去努力成果的指標,進而修正自我,向上提升,如此一來,一切順逆境界都是成就修行的增上善緣!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