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2
 
本期主题:逢苦不忧







“天下不如意,恒十居七八。”
悲欢离合,世间常法,
千般辛楚,众生皆然;
唯以法药疗治,
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;
洞悉人生生灭幻相,
自能逢苦不忧,心常安乐!

于苦中觉悟
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牒法师

  “人生几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”人生短短数十年的生命,虽说苦乐参半,然而乐时毕竟如过眼云烟,倏忽即逝;一旦欢乐过去,总归是苦。

  穷通难料,聚散无常,人生是无数的因缘变化,串接合成的一场大梦。而生老病死苦、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是梦中人人都无法回避的主题,在梦中能够成就什么样的价值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,取决于各人的心志,尤其是苦境现前的时刻。

知苦了苦 觉悟人生

  凡夫众生心随境转,逐境而喜,因境而悲,“苦”字当头陷溺其中,忧愁恼怒、怨天尤人,始终无法超越,只能消极地企求他力拯拔。而贤人心中有着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磊落胸襟,与不为外境动摇的坚强心志,就像颜回,即使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,也能安贫乐道、乐在其中。

  至于圣人不但不为苦境所动,更能于苦中洞悉苦的本质,从而觉悟人生的真理,在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的过程中迈向光明之路,进而与世人分享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觉悟大道,接引无量众生离苦得乐,同登觉岸,圆成佛智。

  俗谚云: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”苦字于一己之生命究竟是好是坏,都是由自己决定,没有绝对的答案,或因苦而怀忧丧志、郁郁寡欢,抑或因苦而奋勇向前、励精图治,一切皆是操之在己。

  古圣先贤每以刻苦励志共相劝勉,如孟子所言: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寥寥数语,千载之下,依然掷地有声。若能于每一个逢苦的当下,都能以此自勉,省去徒然怨嗟,化为生命正向力量的泉源,进而奋发图强、克服万难,必能成就深广的气度与非凡的人生。

一念回光 莲池净土

  于苦中立志,让生命的层次因此提升;若能于苦中觉悟,突破烦恼习气、超越自我,则是百尺竿头再进步。觉悟,是超凡入圣的关键;而苦的逼迫性,往往是启发觉悟的契机。天上欲乐满足,使人迷失、耽着,不愿舍离,无意修行;人道苦乐参半,为苦逼迫,促发出离心,精进勇猛,易于教化,是以世尊示现于人间成道。

  试想:如果不能深体“苦海无边”,如何能以壮士断腕的意志,决心“回头是岸”?如果没有对生老病死苦、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乃至五阴炽盛苦,深刻体察,又如何能够生起对解脱之道的渴仰,甘心放下世间一切荣华富贵,乃至为法忘躯、请法不懈,积极实践离苦得乐的真理?

  正因为亲身经历苦的逼迫,所以我们愿意相信世尊所开示的因缘果报之理,在逆境中以“报冤行”降伏心中烦忧;愿意相信“多欲为苦”,在顺境中检视自己的心念,克制欲爱贪求;愿意相信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的真实智慧,思惟缘起性空,以期永离颠倒梦想;乃至于因为了达“生死炽然,苦恼无量”之理,发起“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”的大悲愿心。

  从最初的自觉,到发起菩萨“普济一切”的广大誓愿,乃至最终成就无上菩提,都离不开“知苦”这个起点。由是观之,苦字岂非超凡入圣的枢机?人生自古谁无苦?于苦难中淬炼心志,成就贤能之士;于苦中觉悟真理、实践真理,终将圆成无上圣道!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