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2
 
本期主題:逢苦不憂







「天下不如意,恆十居七八。」
悲歡離合,世間常法,
千般辛楚,眾生皆然;
唯以法藥療治,
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;
洞悉人生生滅幻相,
自能逢苦不憂,心常安樂!

逢苦不憂,遇樂不喜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佛法告訴我們,人生有種種的身苦、心苦,身的煩惱、心的煩惱,無論是哪一種苦惱現前,都會使我們身心得不到安定。

  〈達磨二入四行觀〉提到「報冤行」,怎麼樣才能達到「報冤行」呢?在受苦時,「當自念言」,應當經常這樣想。「念」,就是想念;想念,就屬於思惟。自己想一想,我今天為什麼受苦?假使生病了,馬上想到:「諸佛以病苦為師」,由於這個病,提醒我們無常,我才知道用功、才知道修行,對這個病馬上就不生恐懼、不生煩惱了,不但不起煩惱,而且非常感謝這個病。

逢苦遇樂皆不動 不落兩邊得解脫

  佛法講因果,一個是我過去所種的因,現在就要受報。現在受報,就稱之為「現報」。此外,還有「生報」、「後報」。假使現在不受報,未來再受報,可能在下一生、或二生之後,就稱之為生報、後報。不但未來受報,生生世世可能都要受報。所以,惡業成熟了,逃也逃不了。在台灣要死,到了大陸也要死,去了美國也要死;在台灣會老,在美國也會老;在台灣會生病,到哪個角落也會生病……為什麼?這是「宿殃」,過去所造的業,怎麼逃也逃不了的。現在很多人不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,認為台灣不安定,要移民,可是「人算不如天算」,當「惡業果熟」,無論到哪個地方,都要病、都要老、都要死。只要業障現前了,都要受報。

  我們現在修行學佛,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,就知道業報現前了,要甘心忍受──生病了,很好,消消業障;被人罵了,要想:「這是我前世欠人的,是我的業障,今生還了,就了了,我甘心忍受。」釋迦牟尼佛過去行菩薩道時,曾為忍辱仙人,被歌利王割截手腳,歌利王問他:「你恨不恨我?」忍辱仙人說:「我甘心忍受,不但不恨你,而且還如飲甘露;不但如飲甘露,我將來成佛,第一個就要度你!」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的前生,後來果然是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第一個度的弟子。

  所以,我們修行要有這種心量、有這種認識,我們的道業才能成就。不但甘心忍受,而且也不去對別人說:「現在誰對不起我,我是甘心忍受的。」因為這樣說也是冤訴,認為自己的修行有功夫,人家不好,到處對人說。所以,我們吃了苦頭,不要「冤訴」,這樣才能消業、了業。

心無所住得正定 識達真性即彼岸

  所以經上說:「逢苦不憂」,遇到外在的苦,心當中不要憂愁、不要煩惱。為什麼?你憂愁、煩惱,心當中就是黑暗、就是無明,就失去了正念、失去了正定、失去了清涼與自在,就落入兩邊、落入是非、落入冤親憎愛了。

  所以,「逢苦不憂」,無論是自然界或人為造成的苦,心當中都不要煩惱、不要憂愁;遇到好的事情,也不要歡喜,就是「遇樂不喜」。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認為:「苦就是苦,樂就是樂,為什麼要『逢苦不憂、遇樂不喜』?」因為世間是相對的,有喜就有悲、有愛就有恨、有冤就有親,是這個道理。當我們心當中一念不生,什麼念頭都沒有,就是無為法,達到無為的境界了,就是實相。當下這個心,就屬於聖心,就是解脫、就是出世、就是淨土、就是聖人。實相能生萬法,起個心、動個念,就是智慧、就是神通。

  逢苦不憂、甘心忍受,是什麼原因?「識達故」。「識」,就是識心通達這個道理了,知道今生的苦惱,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惡業成熟,現在就要受報;受報了以後,業障就消了。這就是「識達故」,洞徹無礙、事理圓融。

  「此心生時,與理相應,體冤進道」,能夠「識達」、能夠「逢苦不憂」,「此心生時」,這個覺照的心生起來,就不會隨境而轉,就沒有取捨、沒有煩惱,當下就與理相應了。什麼理?與真心相應。這樣一來,當下就得到解脫。

  「體冤進道」,能夠體悟現在所遇到的冤家、冤業,與我們相對、不如意的境界,這些都是「冤」。能夠「體冤」,心當中無苦無憂,就能夠「進道」,我們就與道相應、就進入菩提大道、就進入真性。

  「故說言報冤行」,假使能夠依照這個道理來起觀照,在日常生活中「逢苦不憂」,忍心不動;隨著我們的善業現前、福報現前,也不生歡喜心、不生我慢心。什麼原因呢?你一生歡喜、我慢,就失去了本心,與道不相當。所以,逆境也要忍、順境也要忍,能夠做到一個「忍」字,就是「報冤行」,也是「隨緣行」,心就能達到不動的境界了。

  每個人平常都很忙碌,隨著當前的因緣來發心、來做事、來修行,怎麼才能不動心呢?動心,就要動善念,要能作主。處處作主,善念也不執著,就真正達到「喜風吹不動,瞋風吹不生」了,真正是得到解脫、得到正念。正念,就是出世。所以,「報冤行」、「隨緣行」都是我們應該用功的加行。這些加行做到了,道業就會有所成就。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