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2
 
本期主题:逢苦不忧







“天下不如意,恒十居七八。”
悲欢离合,世间常法,
千般辛楚,众生皆然;
唯以法药疗治,
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;
洞悉人生生灭幻相,
自能逢苦不忧,心常安乐!

逢苦不忧,遇乐不喜--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佛法告诉我们,人生有种种的身苦、心苦,身的烦恼、心的烦恼,无论是哪一种苦恼现前,都会使我们身心得不到安定。

  〈达磨二入四行观〉提到“报冤行”,怎么样才能达到“报冤行”呢?在受苦时,“当自念言”,应当经常这样想。“念”,就是想念;想念,就属于思惟。自己想一想,我今天为什么受苦?假使生病了,马上想到:“诸佛以病苦为师”,由于这个病,提醒我们无常,我才知道用功、才知道修行,对这个病马上就不生恐惧、不生烦恼了,不但不起烦恼,而且非常感谢这个病。

逢苦遇乐皆不动 不落两边得解脱

  佛法讲因果,一个是我过去所种的因,现在就要受报。现在受报,就称之为“现报”。此外,还有“生报”、“后报”。假使现在不受报,未来再受报,可能在下一生、或二生之后,就称之为生报、后报。不但未来受报,生生世世可能都要受报。所以,恶业成熟了,逃也逃不了。在台湾要死,到了大陆也要死,去了美国也要死;在台湾会老,在美国也会老;在台湾会生病,到哪个角落也会生病……为什么?这是“宿殃”,过去所造的业,怎么逃也逃不了的。现在很多人不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,认为台湾不安定,要移民,可是“人算不如天算”,当“恶业果熟”,无论到哪个地方,都要病、都要老、都要死。只要业障现前了,都要受报。

  我们现在修行学佛,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,就知道业报现前了,要甘心忍受──生病了,很好,消消业障;被人骂了,要想:“这是我前世欠人的,是我的业障,今生还了,就了了,我甘心忍受。”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时,曾为忍辱仙人,被歌利王割截手脚,歌利王问他:“你恨不恨我?”忍辱仙人说:“我甘心忍受,不但不恨你,而且还如饮甘露;不但如饮甘露,我将来成佛,第一个就要度你!”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尊者的前生,后来果然是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第一个度的弟子。

  所以,我们修行要有这种心量、有这种认识,我们的道业才能成就。不但甘心忍受,而且也不去对别人说:“现在谁对不起我,我是甘心忍受的。”因为这样说也是冤诉,认为自己的修行有功夫,人家不好,到处对人说。所以,我们吃了苦头,不要“冤诉”,这样才能消业、了业。

心无所住得正定 识达真性即彼岸

  所以经上说:“逢苦不忧”,遇到外在的苦,心当中不要忧愁、不要烦恼。为什么?你忧愁、烦恼,心当中就是黑暗、就是无明,就失去了正念、失去了正定、失去了清凉与自在,就落入两边、落入是非、落入冤亲憎爱了。

  所以,“逢苦不忧”,无论是自然界或人为造成的苦,心当中都不要烦恼、不要忧愁;遇到好的事情,也不要欢喜,就是“遇乐不喜”。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,认为:“苦就是苦,乐就是乐,为什么要‘逢苦不忧、遇乐不喜’?”因为世间是相对的,有喜就有悲、有爱就有恨、有冤就有亲,是这个道理。当我们心当中一念不生,什么念头都没有,就是无为法,达到无为的境界了,就是实相。当下这个心,就属于圣心,就是解脱、就是出世、就是净土、就是圣人。实相能生万法,起个心、动个念,就是智慧、就是神通。

  逢苦不忧、甘心忍受,是什么原因?“识达故”。“识”,就是识心通达这个道理了,知道今生的苦恼,是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成熟,现在就要受报;受报了以后,业障就消了。这就是“识达故”,洞彻无碍、事理圆融。

  “此心生时,与理相应,体冤进道”,能够“识达”、能够“逢苦不忧”,“此心生时”,这个觉照的心生起来,就不会随境而转,就没有取舍、没有烦恼,当下就与理相应了。什么理?与真心相应。这样一来,当下就得到解脱。

  “体冤进道”,能够体悟现在所遇到的冤家、冤业,与我们相对、不如意的境界,这些都是“冤”。能够“体冤”,心当中无苦无忧,就能够“进道”,我们就与道相应、就进入菩提大道、就进入真性。

  “故说言报冤行”,假使能够依照这个道理来起观照,在日常生活中“逢苦不忧”,忍心不动;随着我们的善业现前、福报现前,也不生欢喜心、不生我慢心。什么原因呢?你一生欢喜、我慢,就失去了本心,与道不相当。所以,逆境也要忍、顺境也要忍,能够做到一个“忍”字,就是“报冤行”,也是“随缘行”,心就能达到不动的境界了。

  每个人平常都很忙碌,随着当前的因缘来发心、来做事、来修行,怎么才能不动心呢?动心,就要动善念,要能作主。处处作主,善念也不执着,就真正达到“喜风吹不动,瞋风吹不生”了,真正是得到解脱、得到正念。正念,就是出世。所以,“报冤行”、“随缘行”都是我们应该用功的加行。这些加行做到了,道业就会有所成就。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