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1
 
本期主題:改變人生的好習慣







古德云:「君子慎所習。」
良習,引人遷善遠罪,邁向光明;
惡習,令人沉迷不覺,墮入暗冥。
一念回光,棄惡秉善,扭轉人生,操之在己!

覺照每一天

文/見材法師

  規律的學院生活,舉凡早晚課誦、晨掃、過堂、教理課程、靜坐、乃至法會坡務等,處處皆是修正知見、落實菩薩願行的道場。尤其是藉由每日覺心觀照的書寫,養成反省檢討的習慣,更讓這段菩提心路愈走愈踏實。

  誠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:「修行就是時時刻刻檢討反省,使這念心安住在善法、慈悲心、恭敬心、精進心上。」在學院的生活中,發覺自己慢心習氣現起頻繁,為了對治這難調難伏的慢心,必須每天練習轉化慢心,如同治療慢性疾病一樣,依循著佛法的道理,每天覺察、覺照,如理思惟引發慢心的原因,進而照破執著,並將所體悟到的道理轉換成「覺照小語」,貼在書桌前的牆上,時時警惕。

有為如幻剎那殞

  覺察引發慢心的境緣,多半是看到他人不好的言行,自認為對方不如自己。仔細分析後,發現不外乎是我執與法執,也就是誤將虛妄不實的人事物當真,進而心生分別,認定某些言行就是不好,或是認為此人的言行從此不會改變。

  然而,真的是如此嗎?如果一個人所說的每句話、每個動作都是真實存在的,為何話語一講完,就再也聽不到聲音呢?一旦動作完成,就再也沒看到呢?顯然,言語和動作都是暫時的顯現,又何必當真呢!誠如《金剛經》云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一切萬事萬物乃是因緣和合的暫時假有,因緣散去瞬間即滅。因此,要破除對他人言行之妄執,就要提醒自己:「聲音和動作都是假相」。

  假如人是真實存在、不會改變的話,試想世間上有哪一個人從出生後,長相和想法始終一成不變呢?所謂「人」是由許多隨時在變化中的細胞、思想等因素聚集而成的組合體,分分秒秒都在變化,本質亦是虛妄不實。縱使某個人重複出現某種行為,也只是一堆習氣反覆地聚集呈現,但因為凡夫的心太粗,覺察不到而產生的錯謬。因此,要破除對某人的成見,就要自我提醒:「他不會一直都是這個樣子」。

心不強名妄情息

  過去只要看到他人在齋堂拿取多一點食物時,忍不住就會將對方與貪心劃上等號,從此看輕對方。仔細分析這樣的觀點未免太過主觀,由於每個人的食量與色身狀況不盡相同,自己卻以「我」為基準,來衡量他人,一旦對方拿取的數量,超過自己的理解範圍,便在心中不自覺地賦予「貪取行為」的有色標籤,並因此認定自己比對方優越,這不正是自我意識加工的妄想、執著嗎?

  再者,拿取食物的行為,其背後的動機,未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,或許是幫他人拿取,或是為生病的人準備,如此一來,取用多一點的行為,究竟是貪心還是慈悲心呢?是好還是壞的行為呢?所謂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」行為本身並無好與壞,是心意識分別所致。因此,要提醒自己轉個心念,自己所認為的壞事也能變成好事。

  歷經學院四年覺察覺照的練習,牆上已是滿滿的「覺照小語」,吾日三照吾心已成為每日定課──「聲音和動作都是假相」、「他不會一直是那個樣子」、「壞事不一定是壞事」。如今心中的我慢習氣逐漸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感恩,感恩開山祖師創辦佛教學院,讓學僧能聽聞正法,如理思惟,降伏自心當中的無明煩惱。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