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7
 
本期主題:正面思考的智慧







經云:「邪來煩惱至,正來煩惱除,邪正俱不用,清淨至無餘。」
正面思考是面對境界的清淨智慧,
以佛法苦、空、無常的真理,如理觀察籌量,
轉煩惱為菩提,化惡緣為逆增上緣,
體現利他自利、雙贏共榮的「心」視野。
正向思惟 無限光明

文/見冰法師

  在生活中,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語在周遭響起──「真是歹命……」、「我怎麼這麼倒楣……」,乃至於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,「有什麼了不起……」脫口而出的酸言酸語,以及面對不順己意的事,所產生種種的抱怨……這些情況,簡言之,是思惟模式出了問題。

  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菩薩在因上努力──身口意三業清淨,成就事事如意的果報;眾生則是在不良善的果報現前時,惱怒埋怨,卻不知道反省檢討。每個人的成敗都是操之在己,如果思惟模式是正向、積極、樂觀,便可化危機為轉機;倘若是負面、消極、悲觀的思惟,即使是契機也會變成危機,因此,當思惟時時正面,便能遠離苦惱,步步光明。

正知正見 淨思惟

  如何培養正向的思惟模式呢?關鍵在於知見正確,唯有以正知見為前導,才得以正向思惟,口說正語,繼而開展正命、正業的光明人生。而正知見的確立,可以透過下列三個方向來養成。

  一、聽經聞法。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因,在未來將會形成一個果報,心起善念,當善業成熟得善果;心起惡念,則惡業現前受惡報,念頭雖微細,但影響深遠。明白這個道理,依之而行,反省檢討、改往修來,必能消除妄想,拔除煩惱習氣,繼以不間斷地聽經聞法,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,正念增長,正向思惟,導邪見為正見,轉染念為淨念。

  二、親近善知識。欲成就積極、樂觀的人生觀,當親近善知識虛心受教,薰習正知正見。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」人生有善知識引導,猶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盞明燈,可遠離惡友,行入正道,不致迷失方向,走錯路、走遠路。

  三、選擇正法道場。所謂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。」人並非一生下來,註定是壞人、偉人或聖人,往往因外在環境薰陶所致,遇惡緣成為惡人,遇善緣即成好人,遇殊勝上緣,更能超凡入聖。昔日孟母三遷,選擇了良好的學習環境,而造就了「亞聖」孟子的一生。因此,選擇正法道場,即是成就親近善知識、聽經聞法,端正知見、導正思惟的方便助緣。

羅剎菩薩 一念間

  隋代,智者大師到荊州玉泉山,欲建設精舍。一日於定中,忽然天地晦冥,風雨號怒,陰魔列陳,大師面無懼色,慈愍告之,這些作為不免輪迴生死,當自懺悔。言畢,妖象俱滅,三國大將關羽現身,陳述自己過往的怨懟,經大師教化後,關羽心生慚愧,至誠向智者大師求受五戒,正式成為佛弟子,並且發願永為護法。

  古德云︰「昨日羅剎心,今朝菩薩面,羅剎與菩薩,不隔一條線」。關羽遇到大善知識──智者大師,為其開示法要,當下有所省悟,不僅千百年來的含恨未解之冤,頓時冰消雲散,更立誓護法護教,成為佛教中的伽藍菩薩。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如世間衣服,實無於香,若人以香而熏習故,則有香氣。」選擇正法道場、親近善知識,並聽經聞法,慢慢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後,必能培養出端正的思想,如同衣服以香薰,時間一久,自然散發香氣。同樣的道理,經常與善人相處,無形中,受其人格及知見的潛移默化,思想、言行隨之轉變,誠如溈山靈祐禪師所云:「親附善者,如霧露中行,雖不濕衣,時時有潤。」養成正思惟,進一步時時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當善念成片,就有光明的每一天。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