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
 
本期主題:感同身受的慈悲







「徑路窄處,留一步與人行;滋味濃處,減三分讓人嚐。」
設身處地為人著想,自能消融人我間的分歧與衝突,
以慈愍心視一切眾生如己子,
更是佛法「無緣大慈攝眾生,猶如一子皆平等」的具體實踐。


心寬世界寬

文/見捃法師


  在開山方丈惟覺安公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,從紅塵中,成員簡單的俗家,來到千僧道場,頓時擁有一千餘位的師兄弟,因為每個人的個性、生長環境及專業背景不同,如何與人相處融洽,變成修行中重要的課題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老和尚也曾提示,善法圓滿,心又不執著功德善法,即是佛法。從法會動員人事的應對進退之中,淬鍊自性,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地,即是修行。

  古德云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,境界本是緣起法,與自己習氣相應時,則為順境,因此容易心生貪愛;反之與自己習氣相違,則為逆境,因此易心生瞋恚。所以,不論順逆境界都是助道因緣,都是磨鍊自性的機會。

  例如,初初開始面對令人起心動念的境界時,知道當面指責對方疏失的方式,只會結下惡緣,造成兩方的困擾,而於事無補。所謂「小不忍,則亂大謀」,當務之急先伏忍,處理好自己的情緒,待心平靜,有了清明的智慧,善觀事件的來龍去脈,嘗試用對方的立場分析事件,又有另一種的解讀,同時也會發現自己思惟的盲點。

  「感同身受」的慈悲,即是降伏心中自以為是的我執,打開心中的藩籬,接納、包容不同的意見看法,以平等心、廣大心及歡喜心與大眾廣結善緣。每個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及認同,發願落實中台四箴行「敬慈和真」,長養自心中的恭敬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及廣大心,無形中淡化我執煩惱,減少許多人事相處的對立衝突,心量開闊,自然左右逢源,任心自在。

  《大般涅槃經》云:「所有善根慈為根本。善男子。菩薩摩訶薩修習慈心。能生如是無量善根。」慈悲心的長養是修行人生生世世的功課,從每日的起心動念及應對進退中練習,一切皆以眾生為出發點,內修四無量心,外行四攝法,朝四弘誓願的目標努力,做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薩行者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