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
 
本期主題:感同身受的慈悲







「徑路窄處,留一步與人行;滋味濃處,減三分讓人嚐。」
設身處地為人著想,自能消融人我間的分歧與衝突,
以慈愍心視一切眾生如己子,
更是佛法「無緣大慈攝眾生,猶如一子皆平等」的具體實踐。


擬將他心為己心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闕法師


  無論在家庭、學校或職場,我們總期盼在沒有緊張、衝突對立的詳和環境下生活,周遭的人親切友善,身邊的人也都喜歡自己,但往往天不從人願……。

  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後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佛法講三世因果,老和尚更明確指出:「一個念頭就是一世的果報!」平時我行我素、漠不關心別人的結果,便是成為人群中的一匹孤狼,當我們不在乎別人的感受,也?人會在乎我們的感受。

  現代社會講求個人主義,簡而言之,就是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!」這樣的思想與行為,除了讓人痛苦,更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。孟子說: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有了惻隱之心便不忍他人受苦,將他人放在自己之前,對人能感同身受,心慈悲、柔軟,才有良善的人際關係。佛法中提到,菩薩行的根本是慈悲心,感同身受便是慈悲的作用,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,但因無始劫以來累積的習氣,以及今生所薰陶的環境使然,造成我們不習慣將心比心。

  有次出坡起了煩惱,在途中遇到老和尚,老和尚以慈祥的眼神與和藹的笑容看著見闕,彷彿在說:「這就是修行!」,當下提起正念、返照自心,不可思議,煩惱霎時消失了!老和尚的一個簡單動作,蘊含著全盤的理解與大慈大悲。原來,幫助人要從領納對方的心開始!唯有放下對人的成見,將偏執的心全盤打開,真正清楚對方的想法、需要什麼樣的幫助。很多時候,我們的付出背後潛藏著微細的我執而不自知,經過自我意識加工包裝後的付出,真能滿足對方的需求嗎?對方想一個人靜一靜,何不給對方自處的空間整理情緒?對方想找人傾訴,何必扮演專業律師角色,將事情來龍去脈一一剖析?用心傾聽,放下既有成見,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,用心感受眾生的苦,或許更能給予適當的幫助!

  自心的熱惱源自於不願以同理心待人,自心的清涼源自於全盤的體諒與包容,中台即是自心中道實相之靈台,心中的靈台就是無限寬廣的心,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台世界,老和尚已示現將中台世界建設完成,而我們心中的中台世界建設好了嗎?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