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
 
本期主題:人生,因付出而成長







「施」其實是「捨」,捨去貪瞋癡三毒,捨而復「得」,得到福德智慧。
透過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學習成長、淨化自心。
付出,是每個人盡其一生值得實踐、圓滿生命的功課。


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

文╱見穡法師


  以前喜歡閱讀歷史人物傳記,從科學家、文學家、書法家的故事,了解對一門學問認真付出努力,能進而利益天下。學佛後喜歡閱讀佛傳故事、高僧傳,見古德為法忘軀,秉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的菩薩利他精神,不畏困難,啟發自己對修行弘法的願心。不論是世間的偉人傳,還是出世間的高僧傳,之所以能撼動人心,是因為這些人物的成功事跡,充滿正向力量,為後世開路架橋,激勵世人突破險阻,奮發努力。

智慧通達 非關生齡

  然而,人人資質不同,所處環境各異,不可能百分之百複製別人的經驗,看了許多別人的故事,如果沒有將這種開路造橋的精神,運用在自己身上,故事終究只是故事。許多人認為一己的所作所為,於社會無關痛癢,抱持「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的心態,是不成熟也不正確的知見。所謂的成熟,非關年齡,而是對世間萬事萬物了解的程度;在佛法來說,即是對因果、空性、佛性的真理通達的智慧。成熟的人看到的世界,充滿值得付出的機會,無處不是值得捨身布施之處。反之,不成熟的人,只顧眼前的利益,一旦所求無法如願,就認為未來是黑暗而沒有希望的。

  陀昔日行菩薩道時,曾有一世為鹿王,統領鹿群在森林裡快樂地生活。不料,國王因為喜歡吃鹿肉,經常帶領軍隊來獵捕鹿群,造成鹿群大恐慌。仁慈的鹿王十分不忍,便與國王協商,每日送一頭鹿至皇宮,供國王享用,請國王不要再大肆獵捕、驚擾鹿群了。

  然而,有一天輪到了一頭懷孕的母鹿,牠懇求鹿王,希望等到小鹿出生後,再去皇宮,於是鹿王默默挺身而出,代替母鹿到皇宮赴死。國王見到鹿王,十分驚訝,鹿王便說出代替母鹿的因緣。國王聽了非常慚愧,自己身為人卻不如一隻鹿的仁心,從此全國戒除殺鹿。由於鹿王的捨身付出,以無私無我的大慈悲心,打開一條光明的生路,使鹿群不再受獵殺之苦;也喚醒了國王的善根,群臣百姓皆受感化,遵仁不殺。

造橋鋪路 登菩提岸

  開路的人,眼光放得長遠,使後人受益無窮。自己很有福報能在中台菩薩道場出家,由於老和尚的帶領,身為弟子,始終走在開好的路,架好的橋,不僅有佛教學院可以薰修佛法,有常住照顧食衣住行,還有精舍可以弘法度眾。自己應該見賢思齊,發願也做個開路之人;深信因果佛性之理,舉凡打掃、梵唄唱誦、接眾等都要盡心,使大家來到道場能夠歡喜,就是開啟眾生對佛法的信心、菩提心。放下自我,奉獻己力,不抱怨批評,即是成熟。常歡喜讚歎,把正向的力量帶給身邊的人,就是一種付出。若逢煩惱山,願開解脫路,與眾生齊上涅槃頂;若遇欲望水,願架無私橋,與有情共登菩提岸。 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,不應只是成功偉人傳記的一頁,而是每個人盡其一生,值得圓滿實踐的生命功課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