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
 
本期主題: 在挫折中學習成長







所謂「聖人也有過去,囚犯也有未來」,
比起專注追逐成功,勇敢面對挫折,也是一門重要的功課。
放下因為無知所帶來的執著與驕傲,
更踏實地去檢視自己、認識自己、修正自己,
將生命中的絆腳石變成成功的墊腳石!


但向心中除罪緣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
  佛經云:「凡有心者,皆當作佛。」佛是什麼?「佛者,覺也。」每個人都應該覺悟;覺悟,才是人生真正的開始。覺,分為先知先覺、後知後覺、不知不覺。佛菩薩是先知先覺,我們現在是後知後覺;假使只知道追求名利財色,吃喝玩樂、花天酒地,每天都在醉生夢死當中,就是不知不覺。雖然是不知不覺,但佛法告訴我們:每個人都有佛性,每個人都能成佛、成菩薩,只要覺悟了,都是一樣的。

  一般人不了解佛法,遭受到失敗、挫折,受了打擊,就心灰意冷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了,對這個社會、對每個人充滿了仇恨,憤世嫉俗;或者是自己的事業沒有成就,覺得人生很逼迫苦惱,因此消極、悲觀、沮喪,感覺自己是窮途末路,最後患憂鬱症,自閉、失眠,乃至於走上極端,抗議、暴行、自殺;或者是走錯了路,進了黑社會,做了很多壞事,到最後覺得後悔也來不及,乾脆將錯就錯、玉石俱焚,造成很多家庭問題、社會問題,葬送了自己的一生。

三世因果 循環不失

  佛法是以救心為根本。俗話說:「救人只能救急,不能救貧。」他沒有飯吃,我們最多救濟一個月、二個月;他生病了,我們送他到醫院去治療。這是救急。假使要讓他這一生富貴、升官發財,是沒有辦法的。

  我們慢慢去觀察,世間上有富有貧、有貴有賤,富貴人家又有種種的差別,貧賤人家也有種種的差別,是什麼原因呢?就是善惡業不一樣,因果通三世。佛經云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;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這是人生的真理。業現前了,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救,只有靠自己懺悔、改過,把自己的惡業化掉。

  所以,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擬將修福欲滅罪,後世得福罪還在,但向心中除罪緣,各自性中真懺悔。」功是功、罪是罪,不能互相抵銷。福報是一種善法,是用得完的;用完之後,罪業還是要去面對。所以,修福不能滅罪,要慚愧、要懺悔、要改過,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滅除心當中的見惑、思惑、無明惑。

  儒家說: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;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佛經也說:「有罪當懺悔,懺悔即安樂。」聖人也有過去,囚犯也有未來,每個人都有過失。過去造了很多惡業,現在覺悟了,知道懺悔,從現在開始絕對不再犯過失。所以,壞人可以變成好人,好人可以變成賢人,賢人再變成聖人,每個人都有希望,每個人都能達到這個目標。

靈明妙覺 自性寶山

  人除了物質生活,還有精神生活。物質生活是一種刺激性,吃喝玩樂,追求名利財色,追求這些刺激性的東西,最後感到很疲倦、很空虛、很無奈。所以,進一步必須要有精神生活。有了精神生活,再提升為倫理生活;倫理生活進一步再提升為功德生活;功德生活再提升,就是心靈的世界。了解這些道理、知見,活在世間上生命就是無窮盡的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都是在我們這個世間成道的,只有人間才能行菩薩道、才能成佛,所以生而為人是最有福氣的。

  一般人缺乏這些正確的觀念,很短視,只看到現在,其實我們這念心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我們的空間很大、時間很長,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……十方世界,有過去、有現在、有未來。

  儒家說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三不朽,佛經告訴我們要廣集福慧資糧,修菩薩行。佛法云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;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」人人都有佛性,不假外求,每個人心當中都有一座寶山,有無量的功德、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喜悅、無量的壽命。了解這些道理,活在這個世界上,是很有價值、很有意義的一件事。每個人都有追求的目標、追求的方向,只要再接再厲,一步一腳印,就像接力賽跑一樣,不要灰心,一定能達到最後的目的地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