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
 
本期主題: 克己慈忍







憨山大師〈醒世歌〉:「紅塵白浪兩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。」
能夠降伏自己,則能戰勝所有煩惱怨賊。
從凡夫直到成佛,無論順境或逆境,修行,就是一個「忍」字。


無生慈忍力

文/寶林禪寺中級禪修班學員 傳孜

  
  初聞佛法時,心中很是歡喜,覺得佛法把自己的煩惱都看透了。進一步思惟後了解,這些煩惱都是自己附加給自己的,所謂「庸人自擾」,只要我不給自己增添煩惱,離苦得樂並非那麼遙不可及。但是,一步步深入觀行,愈來愈發覺習氣微細難察,最初的那個體會,以現在來看還很淺薄。

解行合一 鍛鍊心性

  在禪修班中循序聽聞開示,法師又傳授各種對治煩惱的法門,方便我們在生活中觀照、修習。可是作為一個在家弟子,面對修行的最大煩惱,就是世俗的紛紛擾擾。於是法師經常提醒我們:「佛法不離世間法」,課前課後也不忘叮嚀:「學到的東西,平常有沒有運用啊?」但慚愧得很,一旦遇到考驗時,縱使搬出了佛法所說的道理,反覆思惟,這念心仍十分躁動,習氣也很粗重,容易起瞋心、起煩惱。

  有些煩惱是與他人意見不合而生;有時當自己的錯誤被指出,觀點被反駁的時候,瞋心就油然而生。課堂上的知解,在面對境界時,運用起來往往不是那麼容易。所以,時常聽經聞法、重慮緣真、溫故知新,是必要的功課。唯有建立穩固而正確的知見,在生活中落實「隨緣盡分,克己慈忍」的觀照,當習氣現前時,才能忍心不動、堅住正念來對治。

  個人以為,生活在世俗中,無非要觀照好兩個方面:一是「人」,二是「事」。人和人的交往中,難免會因看法不同而產生磨擦,但是仔細思考:為何有些人會給我帶來煩惱呢?煩惱的原因和程度為何也有所不同?一切都是因為過去生彼此所結下的善惡因緣不同之故。

觀眾生苦 發菩提心

  佛法告訴我們因果必然的道理,所謂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當惡緣來時,瞋恨只會傷害彼此更深,冤冤相報猶如滾雪球般,造就了累劫纏縛的惡緣。再者,當不明因果、愚癡造惡時,所造罪業終將回到自身,如影隨形、無處可逃。可見瞋忿不忍,於己於人都是苦上加苦,愚癡之甚。所以不僅要忍惡,還要生起悲憫之心,自度度人,觀眾生苦,發菩提心。

  「人和」有助於生活中處事順利、左右逢源。「處事」有智慧、應對進退得當,也會令人生起尊重、讚歎之心。然而人生在世,際遇不可能一帆風順,因此許多人時常處在患得患失的壓力下。佛法教導我們,一切善果要從因當中努力,逆境要忍,順境也要忍,所謂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」,平日嚴以律己,可以磨鍊出堅忍的心性;由有堅忍的心性,方可造就真正樂觀積極的態度,無論在順境或是逆境之中,都可以保持平常心、清楚明白的心。

  凡夫於逆境中容易起惡念,也容易頹廢、自暴自棄,於是更加愚癡封閉,從而造業,所以要忍;順境中雖然安樂,但也容易墮落造業,所以也要忍。無論順、逆,皆是我們過去自己種下的因,應該反覆思惟「克己慈忍」的道理,這些善法、道理才能深植於心,信受不疑,乃至順逆皆能安忍不動。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能行忍者,乃可名為有力大人。」這種忍,產生的是智慧、慈悲的力量,讓我們不被情緒和煩惱迷惑,顯現出清淨心的力量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