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1
 
本期主題: 會熟巧精──學習的四大要點








導師 覺大和尚指導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四字箴言,
從因到果,說明學習成功的必要步驟。
所謂「業精於勤,荒於嬉」,
發精進心與長遠心,
會而熟,熟而巧,巧而精,
人生理想的實現,完全掌握在自己!


學習四箴言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摯法師

  
  導師 覺大和尚教導「中台四箴行」,以「敬、慈、和、真」作為四眾弟子修行和立身處世的圭臬。同時, 導師教授四字箴言──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,作為出家、在家學習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的準繩。

由會而熟 由熟而巧

  「會」,指對於所學的教理、法門、知識或技能,首先要能夠學會,這是學習的第一步。學會,並非膚淺地認知,而是對於所學必須了解和領悟。對於所學,從生疏茫然到達了解領悟,需要反覆的練習和思維才能領會;正如《論語》所云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同時,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,做到佛法所言「聞、思、修」、解行並重,則能融會貫通。

  俗話說:「書讀百遍方有味,事做百次方會意。」又老子說:「為學日益」,現代是知識爆炸、資訊通達的時代,不論是治學經世或弘法度眾,都需要博學多聞,不能狹隘偏曲,才能夠有所成就。誠如 導師開示:「會,什麼都要會。」菩薩向五明處學,在校的學生則要多才多藝。能夠面對壓力,聚精會神地學會及學通,即是藉事相磨鍊、開顯智慧之妙機。

  「熟」,純熟。當學會所學之際,不能停滯,還須將其熟習,深入和多層面地探索箇中意涵,使之純熟且心領神會。古人云:「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作詩也會吟。」在閑熟所學的過程中,透過深思熟慮的磨鍊,提升熟練的程度;當能夠領悟出竅門及要訣,自然就能「熟能生巧」,能靈活地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。例如,修行透徹熟解經教法門,對治煩惱妄想得力,修行就能生根。又如,世間人對於百工技藝,駕輕就熟,能使工作安定,生活富足,就能有利國家、社會經濟繁榮。

  「巧」,巧妙。當熟悉所學之時,不可得少為足;不但要熟能生巧,還要深化、廣學,如《詩經》所云:「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」治學有功,就能舉一反三,巧妙地觸類旁通,開顯靈妙的智慧。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菩薩常念: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」修行通達佛法義理時,就能生起智慧善開種種方便,廣度群倫。世間人於學問或技能能夠達到巧妙無礙時,便能自成一家之言,或有巧奪天工之作,流傳於世。

由巧而精 精益求精

  「精」,精一,精粹專一。當於所學已能融會貫通、心領神會、觸類旁通之時,還要「百尺竿頭再進步」,精益求精,能夠旁徵博引,玄妙存乎一心。如朱熹《集注》云:「治之已精,而益求其精也。」學習由「會、熟、巧」臻至於「精」,即是達到爐火純青的精要。《幼學瓊林》詮釋「精」義:「儒家曰精一,釋家曰三昧,道家曰貞一,總言奧義之無窮。」修行,對於佛經微妙深奧的道理,能夠精悟玄鑒,則能開啟自性慧照,除滅三惑六毒,具成自覺、覺他、覺滿的佛智。《中庸》中提到:「致廣大而盡精微,極高明而道中庸。」《尚書》亦云:「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藉由事理兼備的學習,不論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皆是共同臻極生命精義的本源。儒家視其為天下的正道定理,其名曰「中庸」,《尚書》論為精一執中無偏,二者都相合於佛法中道實相妙理──一切萬法歸於心體,實相無相無不相。當下這念心「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於密」,真空妙有,遍周法界。

  清末民初,圓瑛老和尚發願弘揚《楞嚴經》真諦,先用十年時間精心研究。在這十年之中,前八年將《楞嚴經》疑義深奧難解之處,一一書寫於書條上,張貼在牆壁上,逐條靜坐參究;既明白一條,即取下一條,直到一房疑盡。然而《楞嚴》妙義,豐富深藏,老和尚在弘法講述之時,每每精益求精,自二十四歲發願著疏,一直到七十四歲才完成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》,助益學人修行直入圓通精微。《易經》云:「精義入神,以致用也。」圓瑛老和尚著疏,以精通義理而達到神妙之境,度化眾生,是吾人落實 導師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四字箴言的楷模。

  「沒有天生的釋迦、自然的彌勒」,凡事都需要克服困難、甚至吃盡苦頭,努力才能有所成就。所謂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,不論修行或治學,依循 導師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四字箴言而精進不懈,厚植實力,不間斷地從學習中實踐自利利他,那麼,所有的學習都具足善法,生活一定是積極樂觀,生命則是充滿希望和光明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