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8
 
本期主题:转念,改写人生剧本








面对挑战,有的人裹足不前,有的人从中开展出生命的新局;
面对困境,有的人感叹命运不公,有的人在其中成长提升;
不同的知见和态度,造就了不同的人生,
是绊脚石或是垫脚石?往往就在一念之间。
转念,就没有过不了的关。
凡事内省,感恩逆境,在克服困难的同时,
超越自我,改写人生的剧本!


转念,世界无限宽广
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箭法师

  二次大战时,德国的集中营里,有一对因囚禁而结识的朋友,他们在战事结束后各奔西东,十年后再度相遇。一人快乐地问:“好久不见,这几年你还好吧?”另一人忿忿不平地回答:“怎么会好?我每天想到过去那些军官对我们所做的一切,满脑子都是怒火,心中只有怨恨,哪有什么好日子过?”话毕,反问朋友:“难道你的心中一点都不怨恨?”朋友答道:“刚开始我也很痛苦,但后来我想到,过去已在集中营里被囚禁了十年的岁月,我不想被释放后,再被心中的仇恨、瞋恼囚禁另一个十年,我选择宽恕他人,原谅那些伤害我的人。真正放下过去,让自己的心由仇恨中释放,得到自由。”

以仁恕存养于心

  同样的困境、同样的十年,有人选择不断回忆过去的痛苦而无法自拔,但有人却能转念,从宽恕中走出阴霾,从挫折中看到新生的契机。换言之,真正囚禁我们的,不是外在的监牢,而是我们心中过不去的种种烦恼及回忆;真正伤害我们的,不是他人的言行,而是那份不愿放下的我执、我所。决定生命的好坏,选择权不在外境,不在他人,端在自己的念头,能够控制转化自己的心念,我们的心便得到解脱自在。

  什么是改变这位战俘的最大力量?是因自觉而生宽恕。因为宽恕他人的同时,就是宽恕自己,不再为烦恼所囚。反观自己,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多少时候,我们的心是真正自由而不为烦恼所囚禁?在面对困境、阻碍时,觉性是否能不被无明所遮障?更进一步,能静心自觉,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将逆境化作顺境想,看到自己的生命因磨炼而更加提升的价值,在这样的思考中将恶念转成善念。在此自觉的基础上,扩展自己的善念,由己身至他身,发饶益众生之心,自觉觉他,自利利他,化仇恨为慈悲,化苦难为和平。“先以善舍恶,后以舍摄善”,在转念的力量中,由恶念、妄念至善念,更进一步不执着善念,成就无念无住,一乘任运、万德庄严之功德。

  如何在生命中的种种顺逆因缘,时时刻刻保持正念?如何能保持觉照,将恶念转成善念?首先,可从儒家的恕道来学习。在《论语.卫灵公》中,子贡问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西元一九九三年,历史哲学家孔汉思Hans King所起草之世界伦理宣言,将世界各宗教及精神传统之金律Golden Rule当作全人类伦理的基石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、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之恕道精神。自己不想要的,不要强加给别人;进一步常思推己及人,将心比心,自己想树立,也想帮助别人树立,自己想要通达,也会想到要帮助别人通达。可知,仁恕之道不但是过去儒者立身行道之根本,更是现代的普世伦理价值。仁恕之道阐扬了立身处世的平实之道,也是让我们转恶念为善念,保持觉性及正念的重要依循轨则。

  当吾人心中时刻保持仁恕之念,便能以同理众生之心来做人处事,依此启发本具佛性中含藏之大悲心、无我心及菩提觉心,更深一层发起自觉觉他的心愿,达到最圆满的觉悟──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因自心常存宽恕之心、饶益众生之愿,则有慈悲;因慈悲之善法力,便能转化我们的恶念及错误知见;导正错误的知见,便更能提起觉性;更因自觉觉他,而能改变人生……这一切,莫不从“恕”字中转念而辗转相生。

依慈悲圆融法界

  佛法的慈悲,从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来、从观照诸法缘起性空中来,亦从修习“慈悲喜舍”四无量心来,更从自觉觉他的大悲心、菩提心中来。

  过去释尊于因地修行时,有一世为水牛王。它性情善良、仁慈,许多水牛都来归附。河的对岸,有一只狝猴因而心生嫉妒,看见水牛王在自己住处附近安住下来,便向水牛王破口大骂,用尽能事来伤害它,并企图赶走水牛王。水牛王对此不但没有心生瞋恼以牙还牙,带着牛群离开时,还对狝猴心生悲悯。前来归附的牛群们,看见水牛王如此宽容与忍辱,心中生起恭敬之心,效仿水牛王的仁恕与心量,安静地离去,不生瞋恚,继续赶路。

  树神见此情景,问水牛王:“为什么你可以默然面对如此蛮横的狝猴呢?”水牛王答道:“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因果,看见狝猴不识因果而造恶,心中只想到将来它必受恶报,我悲悯、解救它都唯恐不及,怎忍心再伤害它呢?以我的力量,虽然可以将其致于死地,但这对我和我的牛群又有什么好处呢?”

  诸佛菩萨以大悲心为体故,因大悲心发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都是未来佛,学习以儒家之“恕”字立身,更推及使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为本怀,则何境不化、何念不转?世界何其宽广!

  以“恕”字存养,则念念善念,处处利他;以“慈悲喜舍”四无量心摄念,则念念慈悲、处处无我。从转烦恼成菩提之方便中,转识心为智性,成就圆满福德,更进一步在“修一切善,不执一切善”中,舍除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四相,安住于无住心中,销归自性,无念无住,如是用心,是真“正念”、真“菩提”,法界和光,世界同明!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