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5
 
本期主题:无住生心








生活中的烦恼,总是剪不断、理还乱?压力总是无法纾解?
佛法提供了一帖清凉药方──无住生心!
无住生心,就能身处红尘而心不染尘,出入红尘而自利利人。
心无所住,心无所缚。
体会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的自在。

找回本来的面目
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樟法师

  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善知识!我此法门,从上以来,先立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。无相者,于相而离相。无念者,于念而无念。无住者,人之本性。于世间善恶好丑,乃至冤之与亲,言语触刺欺争之时,并将为空,不思酬害,念念之中,不思前境。若前念今念后念,念念相续不断,名为系缚。于诸法上,念念不住,即无缚也。此是以‘无住’为本。”

分别不生自寂静

  无住心,就是本来面目。心当中不打妄想,看到好的境界,不起贪心;看到不好的境界,也不起瞋心。不为任何境界所缠缚,时时刻刻清楚明白,了了分明,不回望过去,也不寄望未来,把握当下的因缘,随缘尽分。假使持之有恒,以无住为本,便能自然生心──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、不动心、同理心,真正与道相应。

  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中记载,天女听闻诸佛菩萨说法之时,欢喜散花,当触及诸佛菩萨之身,即掉落于地;而洒落至罗汉尊者身上时,却黏于身而不掉落,甚至以神通亦无法拂去。当时,天女问舍利弗尊者:“何故去华?”舍利弗说:“此华不如法,是以去之。”天女说:“勿谓此华为不如法。所以者何?是华无所分别,仁者自生分别想耳!”

  诸佛已断除我法二执,生死、涅槃无所障碍;罗汉虽断生死,仍有法执,故有障碍。古人说:“无心隔花花自落,有心隔花花不离。”时时刻刻不起分别,随顺因缘,沾身之花自然会落下。只要在境界当中,不起执着,化掉心中的无明、烦恼、习气、执着,这念无住心自能现前。

任运腾腾自合道

  圆悟克勤禅师说:“虽终日说而不曾动着舌头,终日行而不曾移着一步,终日吃饭不曾嚼一粒米,终日着衣不曾挂一缕丝。”人生本来可以有如此单纯的自在,但凡夫无明顿起,便会把简单、轻安的生活复杂化,因而产生种种烦恼、痛苦。

  因此,自己要化被动为主动。过去,心中只有客人,没有主人,心念不停地往外跑,以曲折之心作比较,在人事物当中处处分别。现在,当下便要作主,心不随境转;凡事尽力而行,事过境迁就让它过去。当自己又忽略现在而回忆过去、寄望未来,就要收回念头,把握当下,把每一句话讲好,把每一件事情做好。“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”,就如同走路时,虽总是踏地而行,脚底却永远不会黏着在大地上。时时如如不动,不生执着,提得起又放得下,“虽修众善,心不执着”。逆境现前时,当作是磨炼习气的增上因缘,常持定慧,便能如经中所说:“即睹诸善恶境相,自心不乱。”在觉察、觉照,以及检讨反省当中,回归本具的觉性,才能“自心无所攀缘,不思善、不思恶,自在无碍”,达到真正的自在。

  古德云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人生的一切作为,并不单只是为了求取名利、衣食,更进一步要在这念心用功,跟随佛陀的教导,离开分别,智慧明达,便能任运自然,达到“无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,有无俱不计,长御白牛车”!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