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6
 
中台广传








实践成佛之道──中台禅寺印度.尼泊尔圣地参访报导

文/编辑部

  为亲炙佛陀遗泽,步佛足迹,学佛行愿,本寺僧众在导师 觉大和尚的指导下,本着知恩、感恩、报恩之心,组织“实践成佛之道──中台禅寺印度.尼泊尔圣地参访团”,以至诚深心朝礼佛教创始发源──印度、尼泊尔佛教圣地。

一行于达美克塔至诚念佛绕塔。
阿育王树立了四狮柱头石柱,纪念与标志佛陀初转圣法之地,石柱底部仍在原址。
摩犍陀俱提僧院遗迹据称是佛陀与五比丘第一次夏安居处。
金刚座的方形石板,据说为阿育王所设置,用以标志当年佛陀静坐成道之处。
佛陀成道后第三周,往来经行时双足落地处便有莲花涌现,后人以莲花石雕标志。
大塔旁供奉的佛陀足印石。

  一百零一年九月份,工作团队先行前往印度、尼泊尔,了解预定朝礼圣地之交通、食宿等相关事宜,为后续各团安排妥善的行程规画。首发团先展开圣地参访,之后本寺僧众将分梯陆续前往朝礼佛陀自出生至涅槃的十大圣地,追随佛陀的脚步,步步躬行实践成佛之道。

鹿野苑──佛初转法轮处

  参访团一行自桃园国际机场搭机前往印度。抵达新德里国际机场后,搭机前往北方邦(Uttar Pradesh)的瓦拉纳西市(Varanasi),展开朝圣行程的首站──鹿野苑(Sarnath)遗址公园。

  鹿野苑是古代印度十六国之迦尸国的林园,现位于瓦拉纳西市北方约十公里处。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此第一次说法,对憍陈如等五人开演四谛法门,称为“初转法轮”。为了纪念与标志佛陀初转圣法之地,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在此树立了一根四狮柱头石柱,高度原为十五公尺,如今已断为五截,底部仍在原址。刻有四面狮像的柱头,现被作为印度国徽的图案,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馆中。一行参观鹿野苑博物馆时,见到此四狮柱头,并瞻礼法王塔出土的笈多王朝(320-550)所造佛初转法轮相。

  鹿野苑遗址极广,摩犍陀俱提僧院遗迹据称是佛陀与五比丘第一次夏安居处。座落于此的法王塔,是阿育王为纪念佛陀初转法轮地而建立;佛陀入灭后,八国分得佛舍利,阿育王统一全印度,取其中七分建造八万四千塔,此塔确为其中之一。园区中最醒目的达美克塔为覆钵型佛塔,建于西元五世纪的笈多王朝,其上仍可见精细的浮雕图案。

  距离鹿野苑遗址公园西南方一公里处有五比丘迎佛塔,为五比丘迎佛处。相传憍陈如于法王塔处听闻佛陀开示,即证阿罗汉果,其余四人于达美克塔处再闻四谛法门而证道果。五人证得阿罗汉果,成为佛陀第一批出家弟子,佛、法、僧三宝于此齐备于世。

  清晨五时,参访印度人心中的圣河──恒河。恒河,意为“由天堂而来”。对印度教徒而言,一生必须至少一次至瓦拉纳西的恒河畔沐浴、净身,而往生后若能在恒河畔举行火葬并将骨灰洒入河中,灵魂就可解脱并得以轮回转世。因此,每年都有数百万计的印度教徒,聚集在瓦拉纳西恒河畔沐浴、净身,进行祝祷仪式。

  佛陀弘法的足迹遍及恒河中游两岸的国土。佛经中常用恒河沙譬喻广大无边之意,如《妙法莲华经》:“佛有大威德,名闻满十方。寿命无有量,以愍众生故,正法倍寿命,像法复倍是。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,于此佛法中,种佛道因缘。”在《楞严经》中,佛陀曾以看恒河的心,为波斯匿王开示生命不因死亡而断灭,见闻觉知的这念心始终是“不生不灭、真实、永恒不变”,这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
  参访团一行搭船跨越恒河至对岸,六时许,旭日东升,光芒照耀大地。三千多年前佛陀成道后,至邻近瓦拉纳西的鹿野苑初转法轮,以佛法的光明使有情众生远离痴闇。佛法的巨轮从鹿野苑开始转动,横跨恒河流域;代代相承的僧伽更将佛法广传到世界各地,化导群伦,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期令众生皆能远离众苦,悟入清净自性。

 
  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供奉佛陀舍利,法王塔为其中之一。 五比丘迎佛塔顶端的八角塔,为蒙兀儿王朝所建。 清晨时分,瓦拉纳西的恒河畔已开始举行火葬。


菩提伽耶──佛成道处


  悉达多太子为了追求离苦得乐的真理,放弃世间一切出家修行。六年苦行后,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结跏趺坐,证悟四谛、十二因缘,最后夜睹明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菩提伽耶(Bodh Gaya)即为佛陀成道之地,位于古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。

  参访团一行抵达印度比哈尔邦(Bihar)伽耶市(Gaya),参访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大塔。此塔乃阿育王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所创建;于西元四世纪,再经笈多王朝国王与锡兰(斯里兰卡)国王重修和扩建;十二、十三世纪,回教徒入侵印度时被毁坏殆尽;十四世纪,缅甸国王在阿育王所建的塔寺遗址上重建,不久却被洪水带来的泥沙淹没;直至十九世纪才挖掘发现此塔,在缅甸佛教徒及孟加拉政府的协助下修复完成。现塔高约五十二公尺,外观九层,雄伟壮观。

(左图)大塔一楼殿堂供奉佛陀降魔像,相传为弥勒菩萨亲自塑造。
(右图)参访团于金刚座旁摄心静坐。
佛成道后第六周于目支邻陀池静坐,遇狂风暴雨,池中龙王以自身为佛挡风避雨。

  佛陀于毕钵罗树下的金刚座成等正觉,因此,毕钵罗树又称为菩提树,即“觉树”之意。阿育王令其女至斯里兰卡弘法时,带了菩提伽耶菩提树之枝桠植于当地。佛陀时代的菩提树已枯萎,今所见位于大塔西方的菩提树,为一八七○年自斯里兰卡移植而来。

  菩提树下金刚座的方形石板,据说为阿育王所设置,用以标志当年佛陀禅坐之处。佛经记载,金刚座为金刚宝所成,佛成道时,大地种种震动,唯此金刚座方能承受。据载,贤劫千佛皆坐于此入金刚喻定,为诸佛证道所在,故称“金刚道场”。

  大塔一楼殿堂供奉佛陀降魔像,相传为弥勒菩萨亲自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圣像。一行礼拜供养佛陀圣像,并绕摩诃菩提大塔三匝,于金刚座前唱诵《心经》后,摄心静坐。

  下午参观菩提伽耶博物馆,馆内展出围绕大塔的石栏楯真品,石栏上的波罗米文(Brahmi)证明此为巽加王朝(185-75 BCE)所建造。之后,参访摩诃菩提大塔旁的不丹寺与日本寺,并朝礼“七周圣地”。依巴利文经典记载,释迦牟尼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,分别在七个地点,各花七天禅坐和经行,经四十九日才动身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。七个圣地位于大塔周边,大众一一参礼。

 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,夜睹明星,廓然澄清,彻悟实相,叹言:“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。”揭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、一切众生终将成佛之理。成道后步行三百公里至鹿野苑说法度憍陈如等五人,再至尼连禅河畔度化拜火迦叶三兄弟,三人带领千位徒众随佛出家修行,不久,千余位比丘皆漏尽烦恼,证阿罗汉果。

前正觉山.苏迦塔村

前正觉山“留影窟”内供奉苦行释迦佛像。
苏迦塔纪念塔标示苏迦塔住处。
苏迦塔庙相传为苏迦塔供养佛陀乳糜处。
灵鹫山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。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,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,故称之。现山顶有佛昔日之说法台。
一行于说法台静坐,返照自性灵山。

  隔日,一行抵达前正觉山。悉达多太子出家后,先在苦行林修苦行,日食一麻一麦,历经六年仍无法成道,乃知苦行并非通往觉悟的正道,于是入尼连禅河沐浴,接受牧羊女苏迦塔供养乳糜后,前往钵罗笈菩提山。因此山为佛成正觉前所登,名为“前正觉山”。

  依唐玄奘大师着《大唐西域记》记载:“如来勤求六岁,未成正觉,后舍苦行,示受乳糜,行自东北,游目此山,有怀幽寂,欲证正觉。自东北冈登以至顶,地既震动,山又倾摇。山神惶惧,告菩萨曰:‘此山者,非成正觉之福地也。若止于此,入金刚定,地当震陷,山亦倾覆。’菩萨下自西南,山半崖中,背岩面涧,有大石室,菩萨即之,跏趺坐焉,地又震动,山复倾摇。时净居天空中唱曰:‘此非如来成正觉处。自此西南十四五里,去苦行处不远,有毕钵罗树,下有金刚座,去来诸佛咸于此座而成正觉,愿当就彼。’菩萨方起,室中龙曰:‘斯室清胜,可以证圣,唯愿慈悲,勿有遗弃。’菩萨既知非取证所,为遂龙意,留影而去。”此大石室,人称“留影窟”、“龙洞”。

  历经四十分钟路程,参访团于“留影窟”内以花供养苦行释迦牟尼佛像。

  之后,参访苏迦塔村。一行参观苏迦塔纪念塔,接着前往缅甸人所建之苏迦塔庙,相传此为苏迦塔供养佛陀乳糜处。原在苏迦塔村有一阿育王石柱,为阿育王感念苏迦塔供佛乳糜所建,在十九世纪摩诃菩提大塔重新修复时移至塔区。

王舍城──声闻分别佛为化度处

  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市(Patna)东南方之拉查基尔,为佛世时之王舍城(Rajgir),原意为王之居所,为古代印度大国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、阿阇世王等在位时之都城。是佛陀在印度东方说法的重镇,与西方的舍卫城并列东、西说法二大中心。

  频婆娑罗王大力护持佛陀,在王舍城建立了竹林精舍,并启请佛及千余位出家弟子于其处安居,竹林精舍乃成为佛教史上最早供养僧团安居净住的僧院。此外,佛陀早期的徒众,如舍利弗尊者、目连尊者、迦叶尊者等,均于王舍城内皈依。此地也是佛陀晚年慈悲度化提婆达多及其伴党,令其临终悔悟之处。

  城东北侧有一小山名耆阇崛山,意译为灵鹫山,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,诸大乘经典多在此山中开示,如《妙法莲华经》、《大品般若经》、《心经》等。频婆娑罗王为听佛陀说法,特地派人兴工修道编阶,自山麓直至山顶。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,今仅存红砖墙基。一行抵达灵鹫山,途经阿难尊者、舍利弗尊者、迦叶尊者与目连尊者静坐石窟,之后于说法台诵经及静坐。

  灵鹫山,即昔日灵山会上,世尊将“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”付嘱迦叶尊者之处。如是灯灯相传,续佛慧命。如今,“中台拈花,众生微笑”,在 导师的悲愿带领下,灵山法会,俨然未散,传续佛佛道同的知见,以知见为灯,引领众生照破亘古尘封的无明,期使人人皆能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

那烂陀大学── 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

那烂陀大学广达百公顷,极盛时期,佛教僧众、学者云集,主客常达万人。

  那烂陀大学(Nalanda),又称那烂陀寺,在古王舍城北约十一公里处。五世纪初,笈多王朝之帝日王为北印度曷罗社槃社比丘建立此寺,历代屡加扩建,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。玄奘大师谓此地原为庵没罗园,佛陀曾于此说法三月,也是舍利弗尊者的出生地。

  五至十二世纪,那烂陀寺都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。寺院面积广达百公顷,据载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,在极盛时期,佛教僧众、学者云集,主客常达万人。当时,不仅印度的著名僧众在此修行讲学,亦有中国、朝鲜、日本等国僧众不远万里负笈前来。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都曾在此学习多年。

此地为舍利弗尊者出生及入灭处,故建有壮观的舍利弗尊者塔。
七叶窟为佛教史上首次经典结集处。
频婆娑罗王大力护持佛陀,在王舍城为佛建立了竹林精舍,今日园中竹林为近年所种植。
频婆娑罗王被幽禁的牢房遗址,可远眺灵鹫山说法台。
神医耆婆奉献的耆婆芒果园精舍,目前只剩建筑物的基座。

  十二世纪末,该寺被入侵的回教徒毁坏,寺内的建筑及藏书全数被破坏、焚毁,后来寺院被大水带来的泥沙覆盖。一八六一年发现了这片遗址,目前出土面积仅十五公顷。现已出土的建筑遗址有十五处,分为僧院区和教学区,为五世纪到十世纪的建筑物,多以红砖建成,大部分只余基垣和墙壁,但绵延百里、错落起伏的教室、僧房、塔寺遗迹仍十分壮观,且设有精密的排水系统。参访团一行并参观了玄奘大师的寮房与专属佛堂。

  遗址西南端三号建筑中,有一座舍利弗尊者塔。由于舍利弗尊者出生及入灭都在此处,阿育王建造此纪念塔,又经后人不断地进行增建,而有现今的壮观规模。

  在那烂陀遗址附近,还有那烂陀博物馆及中印两国合建的玄奘纪念堂。千余年前,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,玄奘大师及无数祖师大德风尘仆仆跋涉千里远至印度,途中历经种种艰辛,只为将经典带回东土,翻译弘传。缅怀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精神,参访此地,大众亦自我期许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,求法不懈,弘法不倦。

七叶窟──首次经典结集处

  王舍城内有许多初期佛教的遗迹,如∶耆婆奉献的耆婆芒果园精舍,目前只剩建筑物的基座。传说中频婆娑罗王被幽禁的牢房遗址,座落在王舍城南门内,从此牢房遗迹可远眺灵鹫山。

  王舍城附近毗婆罗山侧的七叶窟,原为佛陀说法之处。佛灭后,迦叶尊者召集五百罗汉至王舍城结夏安居,并在此处结集经、律、论三藏,进行佛教史上第一次经典结集。参访团一行前往七叶窟,途经毕波罗石室,相传迦叶尊者曾于此窟生病,闻佛说七觉支法而愈。抵达七叶窟后,团员们于洞窟前诵《心经》,感念诸大罗汉结集经典之恩,使佛陀教法得以流传至今,泽被后世。

  随后,参访竹林精舍。佛世时,迦兰陀长者施竹园,频婆娑罗王于竹园上建精舍,供养僧伽、护持佛教,是以竹林精舍又名迦兰陀竹园,为佛教僧团的第一座精舍,佛陀曾于此安居七次。今日的竹林精舍,中有一方形湖泊,为印度政府据《大唐西域记》所载“迦蓝陀池”而重新开凿,园中的竹林为近年所种植。


毗舍离──灵塔思念寿量处

狝猴池畔,阿育王石柱完美无缺地矗立在阿难舍利塔旁。
女众法师于比丘尼僧院遗址合影。
重阁讲堂僧院遗址位于狝猴池南方。

  位于今巴特那市北边的毗舍离(Vaishali),曾是古代印度跋耆国首都,佛经中亦称广严城。其城繁荣,佛陀屡次至此游化说法,开示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、《药师经》等经。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就居住在此。此地也是佛陀允许女众出家、比丘尼僧团成立之处。

  世尊入灭前几个月,从王舍城展开最后的行脚,渡过恒河来到毗舍离,在此处净住多日,这里也是佛陀最后一次正式集合僧众公开说法之处。佛陀于此城最后一次结夏安居,并宣告三个月后将入涅槃。佛灭后百年,阿难尊者的弟子于此地聚集七百贤圣,举行第二次佛典结集。

  在印度为数不少的阿育王石柱中,毗舍离仍完美无缺地保存了完整的狮柱,乃阿育王为了标示佛陀最后一次正式开示说法地而立。阿育王石柱附近有一座长方形水池,名为狝猴池,据推测当初是为了供僧团饮用、洗浴而挖掘,佛经中狝猴献蜜的事迹,即发生于此。

  阿难舍利塔紧邻着阿育王石柱,是一座红砖砌造的覆钵式佛塔,据说是阿育王所造。毗舍离人曾为迎请即将入灭的阿难尊者,而与摩揭陀国产生纠纷。阿难尊者乃升于恒河上空入火光三昧,舍利飞落两岸,遂止息两国之争斗。两国军队都悲伤嚎哭,各自带着所分得的舍利,回国建塔供养。阿难舍利塔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在狝猴池南方,有一片广阔的僧院遗址,据考证是当时的离车王族为佛建造之大林重阁讲堂,目前仅挖掘出一小部分,此即经典中的“毗舍离狝猴池(江)侧重阁讲堂”,是佛陀经常开示和净住之处。重阁讲堂旁有比丘尼僧院遗址。

  佛陀舍利塔原为一座覆钵式佛塔,是离车族于佛灭后安奉分得八分舍利之一所建,今仅有基座残存。参访团一行于佛陀舍利塔前诵《心经》并绕塔三匝。离开此地时,阿育王石柱在夕阳的辉映下,柱头狮身犹以昂扬之姿大作狮子吼。“不令圣教衰”是出家僧众生生世世的承担,惟愿齐心协力护法护教,令正法广为流布。

佛陀舍利塔为离车族于佛灭后安奉分得八分舍利之一所建,今仅有基座残存。 佛陀舍利塔旁的水井,为阿育王建造,内有波罗米文字。
阿育王石柱柱头狮身面向佛陀入灭的拘尸那罗。 佛陀舍利塔不远处有一水池,为古时离车族统治者举行加冕典礼之地。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