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5
 
本期主题:感受虚妄







一般人认为要“跟着感觉走”,但依种种感受而情绪起伏,却是造作业种,流浪生死。
佛法以真实的智慧,让我们了解感受的无常性、虚妄性,唯有“跟着觉性走”,才能真正地走向解脱自在的光明大道!



转念.放下

文/普田精舍研经班学员 传德

  现代人处在充满压力的生活模式中,当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时,有人会寻求专业人士的治疗,也有人会以消极的方式纾解……解决的方式有千百种,因人而异,然而如果没有从问题的根本去解决,无法对症下药,仍然无法得到真正的自在。

万法缘起无实性

  未进入精舍参加禅修班时,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家庭,凡事自我要求高,稍有不如己意或不顺利时,会因循自己过去的经验去处理,结果往往事与愿违,即使事情完成,却不圆满,长期下来,身体状况也出现了问题。在一次因缘际会下,进入精舍听闻佛法,虽然最初只是想学习打坐,但在法师细心说明静坐要领并讲解佛法的基本观念后,了解到一切法毕竟空寂及“有因有缘事易成,有因无缘果不生”等道理,对于周遭人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也不同了。

  将佛法运用到事业与家庭上,包括对事情的判断上,时常提醒自己凡事承担、用心,但不执着,从中发觉到不知从何时起,习以为常误认为真实的感受,其实并不值得自己耽溺、执着。一条路走不通,何不转个方向思考?不需要钻牛角尖折磨自己。回头想想,学佛以前,确实走了不少冤枉路。我们常以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是真实的,所以容易被蒙骗,殊不知即使是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,都有可能不是真实的,更何况是喜、怒、哀、乐等种种捉也捉不住、留也留不住的虚妄感受?

三轮体空见真心

  面对境界情绪无法宣泄时,习惯追求感官的刺激方式,得到一种自觉可以被认同的定位,然而在追求刺激过后,心灵的空虚依然存在,该面对的总是躲不掉。其实痛苦的感受是虚妄的,快乐的感受也是虚妄的,但人们总是习惯一再地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。学佛之后,了解到众生的六根喜欢攀缘六尘境界,自寻烦恼,却无法体会“烦恼即菩提”之深义。因此,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遇事先冷静下来,再向内观照自己的念头。假使有人对我恶言相向,先反省自己有没有过失,再针对事情作修正或避免再犯。如果自省没有过失,则轻轻带过,对于他人的任何评价,不需像个包袱一样背在自己身上,并思惟“三轮体空”的道理,想想内心受伤的是谁、言语中伤的是谁、污衊的言语在哪里?这一切是否实实在在地存在?

  人从婴儿时期开始,便会好奇地循着眼根找东西,循着耳根倾听外面的声音,随着日渐长成,依然不停地寻寻觅觅,也不断地在得到中感受欢喜、在失去中感受痛苦。佛法说“五蕴皆空”,有形有相的色身已是不可靠的,无形无相的喜、怒、哀、乐种种感受又何曾留得住?种种感受的源头都始自无始劫来的习气。慢性病还需长期处方来治愈,日常生活中藉事练心、藉境观心,时间一久,自然可见功夫所在。这一生要活得更有意义且不枉过,实在可以藉由生活中的境界来磨炼!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