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5
 
本期主题:感受虚妄







一般人认为要“跟着感觉走”,但依种种感受而情绪起伏,却是造作业种,流浪生死。
佛法以真实的智慧,让我们了解感受的无常性、虚妄性,唯有“跟着觉性走”,才能真正地走向解脱自在的光明大道!



虚妄三境

文/中台禅寺男众部监院 见谌法师

其一

“花开满树红,花落万枝空,唯余一朵花,明日定随风。”──景山知玄禅师

  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”,花开花落,是常?是无常?我们常因不能捉摸的现象而生起痛苦。汤显祖于《牡丹亭.惊梦》中说:“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。”面对行将逝去的美好、生命的短暂、岁月的老去,总存在着能够“拥有”的虚幻想像,对于物我的执着,怎能没有一丝眷恋?怎能不狂心执追?凡人以苦为乐、以假为真,明知生命有限终将失去,好花不会长久盛开,明月也不会常圆无缺,执着短暂的幸福,终将带来心中的悲伤与痛苦。事物的本质就是虚妄,而欲望的尽头是空虚与悲凉,自古以来的历代君王,希冀得到不死长生,莫不也是没看透人生的真相?花开是红粉争艳,花落是空枝凌风,皆是无常现象的演绎,何必耽于取舍?有情是风,无情也是风。

其二

“客亦知夫水与月乎?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。”──苏轼〈前赤壁赋〉

  这是宋代苏轼〈赤壁赋〉中的名句,过去每读至此,击节三叹,然终不得尽其解。后略通佛理,始知真与妄合,一体两面,妄依真而起,因真有妄,体本一同。水不住地流逝,而月有盈亏,都是无常的现象,宇宙万法的现象,莫不如此。然而,随缘而观,天地的无常变化,短暂而迅速,古往今来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。但是,从不变而观,无常即是常,物与我同为一体。文人对于现象的观察是敏感的,也对于虚妄的执持是不舍的,多少诗文酬唱,倾诉人间的悲欢离合、春花秋月、柳树空华,而物是人非、物换星移,唯旷达者体之无尽,天地同根,物我泯除,虚之与妄,又何待乎?

其三

“庄周梦蝶”──《庄子.齐物论》

  有一日庄子作梦,梦中化为蝴蝶,“栩栩然胡蝶也。自喻适志”。梦中的庄周既真实又适意,凭着自我意识任意飘移,鼓翅而飞,自以为是一只蝴蝶了。俄而梦觉,回到现实,“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?胡蝶之梦为周与?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。此之谓物化。”庄子在真实与虚妄之间游离,到底是庄周在梦中化为蝶,还是蝶化为庄周呢?

  梦中的感觉是真实的虚幻,现实是幻化中的真实。我们对于生命的现象莫也不是如此。人生就如大梦,身陷于梦中而不觉其为梦,竟以为真实,经曰:“生民以来,无不死者。世间如梦,所见欢爱,不知为化,悟乃觉空。当知是幻,勿以自欺。”世间一切法乃是自心所现,真实与虚幻不过是一心之隔,吾人意识心执境而生,所谓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法生则种种心生”,唯有觉悟之人,了知梦境,生民如幻,虚妄不实,知幻才能离幻,离幻即是觉。

结语

  都说世间虚妄,众生在迷。虚者不实,妄者非真。世间现象缘生而起,毕竟皆空,没有自生之缘,亦不从他生,因缘会遇,仗境方生,无常变幻,遂为三假。假名为实,乃众生境界。然而,众生无始以来,由于无明薰习,故心有生灭,分别知见,轮转生死,受于大苦,于妄想我及爱我,不舍不离而无觉知。万法虚伪,唯心识所现,而识如梦幻,所以五蕴四大,据以为真实。根境相接,幻妄情生,戏文场中,浑自用力演出,遇悲则哭,逢喜则笑,水月镜像,空华谷响,念念迁流,心随境转。如能见法在于一心,了性从之随缘,梦中六趣,方悟物不迁移之理,水月不变,觉后空如大千,迷时无失,悟时无得。否则,自家珍宝,尚犹沦溺。即如《宗镜录》云:“如美玉沉泥,自埋高价。犹贞金混砾,空匿光辉。”所以凡圣本无分别之体,俱立迷悟之名,一切法是如来行处,步步履于法空,了心及境界,虚妄则不复生。

  昔者雪窦重显禅师曰:“天地同根万物一体,南泉指花如梦相似。”诗云:“闻见觉知非一一,山河不在镜中观,霜天月落夜将半,谁共澄潭照影寒。”见闻觉知是觉性之作用,根与境接,如镜照物,不在境上生心,觉性现前,妄情不生。诸修行人,真心本无动摇,不增不减,衣珠本属自家珍宝,原不从外得。即知众生之迷,乃是迷于尘相而遗其真性,所以妄想颠倒。若能识此菩提妙明真心,离见超情,离相破相,则烦恼即是菩提,变亦不变,无常即常。超越对立,不与诸尘作对,不与万法为侣,则“秋高气爽,月照寒潭”,自在清凉,谁能与共?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