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2
 
本期主题:无求的快乐







外在的一切,难填欲望的无底洞。
所谓「事能知足心常泰,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
真正的富足,不在于拥有很多,而是因为所求不多。
无求,是一种超脱、是一种淡泊、是一种态度。
不在追求中贫乏一生,而要在无求中拥抱富足和快乐,
体会心灵的辽阔与自在!



无求乃乐

文/普眼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芸

  有一天,先生问我:“老实说,你快乐吗?”我回答:“我很快乐呀!”他愣了一下,羡慕地说:“我相信你真的很快乐,看你毫不犹豫,回答得那么直接。这是你的福报!”

薰修佛法 开启心光

  我真的感到很快乐,而且我知道我的快乐是因为知足。我已拥有自己的房子,虽然只是不到三十坪的小公寓;我不需要私家车,因为住在交通便利的台北市;我未使用时髦的智慧型手机,旧的还没坏,没有更换的理由……外在的物质无法诱惑我,简单的穿着与饮食,是一种自然的生活习惯,吃喝玩乐对我来说,似乎都是多余。

  我与先生努力经营稳定的家庭生活,我们互相依靠而又各自独立,两个孩子安住于普台读书,这些都给予我最大的安慰与快乐,并不需要再得到什么或需要别人给予我什么,这种内心安定又自由的喜悦,胜过一切物欲,我想这就是无求。

  只是安定又自由的内心,并非时时刻刻都存在。学佛之前,它常停滞不通,而我并不知苦;学佛之后,不安定的心依然不定期地浮现,但是我能慢慢觉察到。

返照自心 解脱枷锁

  婚后,虽然定期给家里钱,父母仍时常感叹钱不够用,银行贷款还不出来,偶尔会要求我们再寄一笔钱回去应急。每次要求的都不是小数目,像无底洞般深感无力,却无法得知他们究竟有多少债务。我甚至曾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拿去还债,还是移作他途?终于,我们要求把银行贷款转入名下,由我们亲自偿还贷款。

  原本以为钱的问题应该解决了,没想到父母依然为钱烦恼、奔波,有时还酸溜溜地试探我们是否认为他们是又穷又没用的老人家?这些言语总搅乱我的心情,也不知如何回应。之后才发现,除了银行贷款,他们还有不想告诉我们的其他债务,加上传统的小生意虽然已经不赚钱,但为了生活及面子问题,他们坚持继续经营。

  学佛之后,听法师讲解“因地法行”。法师鼓励我们应该因上用功,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。因此,“心念”这个名词经常在脑海中出现。那年,手足们正讨论是否在过年给双亲一个大红包,言谈间提及:“这样债务能还掉吗?每年都要这样给吗?”一时许多妄念纷至沓来。静下心想想:我很需要钱,因为自己还有房贷及孩子的教育费等,然而至今从不缺钱,还能在道场布施,可见因缘圆满最重要,而有正念才会有善因缘。我们的一念孝心,只为让他们不再为钱烦恼,至于他们如何运用这笔钱就不重要了。我们不该聚焦于“到底还有多少债务?”“到底还要拿出多少钱?”无私无求的心念一定会起作用,解脱大家的苦处。

  有一天,母亲私下告诉我:“大家都想要问清楚债务,都希望父亲不要再作生意,都说每个月会寄钱回家,但是我们也有尊严,不作生意怎么生活?难道每个月坐等孩子的钱吗?”听了母亲的话,感到难过与无奈,我们一厢情愿地想帮助他们,却不懂得慈悲同理他们的需要。

  在精舍上课的时间愈久、听闻的道理愈多,愈有勇气正视自己的念头。看到自己的分别心,强烈的我相、人相,处处有求──执着于那是我的钱、执着于“给父母钱不如替他们还贷款”、执着于拥有金钱的掌控权……太多的有求,不觉中已囚禁自在的内心;直至学佛之后,才了解挣脱框架的快乐。

  原来,害怕没有钱财的不安全感,让我过不了这一关。多次学习布施之后,在金钱方面渐渐能舍。无求的布施,让我在每一次的布施后,都能很快地重新开始,心中没有挂碍,心量渐渐扩大。不再过问父母需求的原因,只求好好修持自己的起心动念。心念不够纯粹时,才会对结果不满意而产生烦恼;起了烦恼,就回归佛法,寻求解决的智慧。

  内心自由没有枷锁是来自于知足,而真正的知足源自于感恩。无所求,才能事事圆满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