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2
 
本期主题:无求的快乐







外在的一切,难填欲望的无底洞。
所谓「事能知足心常泰,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
真正的富足,不在于拥有很多,而是因为所求不多。
无求,是一种超脱、是一种淡泊、是一种态度。
不在追求中贫乏一生,而要在无求中拥抱富足和快乐,
体会心灵的辽阔与自在!



跳脱欲望

文/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彤法师

  有一位居士到了一座寺院,问了禅师一个问题:“什么是团团转?”禅师随口说道:“只因绳未断。”居士很惊讶地说:“来寺院的路上,我看到一头牛被拴在树下,转来转去无法脱身,没想到我随口问问,师父竟然说对了。”禅师笑着说:“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自在,我答的是众生就像那头牛,被欲望的绳子缠缚,而在六道中流转,不得解脱。”

营营役役 如蚕作茧

  我们的人生被多少条绳子所牵绊?为了求名、求利、求财、求爱……一生就为了这些事情忙忙碌碌,心始终辗转煎熬,不得自在。一般人认为追求这些事物,就是快乐的来源、幸福的条件,然而,却往往成为物质的奴隶而不自知。佛经云:“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。”众生之所以流转六道,就是这念有所求的心;只要有所求,不论得到什么,终究是苦。

  柳宗元有一篇文章,以蝜蝂这种小虫来比喻贪求无厌的人。蝜蝂十分擅于背负东西,在地上爬行时,遇到什么就背到身上,即使背上的东西将它压倒在地,只要能够爬起来走路,就如往常般继续往背上加东西。并且,蝜蝂喜欢往高处爬,直到最后从高处摔落身亡。贪得无厌、汲汲营营于名利财色之人,就如同蝜蝂一样,即便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失去健康、失去幸福……只要一命尚存,就会重蹈覆辙,直至生命终了。即使拥有再多,生命的价值却仅如蝜蝂一般。

素位而行 反观自求

  经云:“有求皆苦,无求乃乐”,如何检视自己?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贪求的烦恼呢?《中庸》提到:“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贱,行乎贫贱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”少欲知足并不是消极无志,而是在顺境、逆境当中皆能处之泰然。这样超然的心境,来自于高尚的品德,并能安住自心,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都能安于自己的本位,不改变志节、操守。例如,在富贵时,富而不骄、富而好礼,即“富贵不能淫”;在贫贱时,贫而无谄、贫而安乐,即“贫贱不能移”。由于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,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内而非在外,道在自心而非外寻,因此,一切尽其在我,便于外物能够自在运用而不执着,能够享用而不贪染,能够善用于众而非私利于己。

  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,是否“人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”?是否能够安住于当下?是否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?要使这念心时时刻刻清楚明白,即使是最微细、最没有人注意的地方,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。当看到自己起了贪念,马上提醒自己:“起贪念的人是谁?”将这念贪心、这念有所求的心照住,随即安住于本具的觉性上,就能体察到:原来欲望、有求的念头都是生灭、虚妄的,这念本具的清净心始终存在,这才是真生命、真正的宝藏。

  《史记》中说: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”无论是为了什么样的利益,都离不开一个“求”字。因此,试问自己:“今生为何而来?”假使如同一般人为名利、财富而来,就永远沉沦于生死大海。唯有看破、放下一切欲念,安住于清净心,才能逆生死流、出生死海,到达究竟解脱的彼岸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