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2
 
本期主题:无求的快乐







外在的一切,难填欲望的无底洞。
所谓「事能知足心常泰,人到无求品自高」,
真正的富足,不在于拥有很多,而是因为所求不多。
无求,是一种超脱、是一种淡泊、是一种态度。
不在追求中贫乏一生,而要在无求中拥抱富足和快乐,
体会心灵的辽阔与自在!



无所求行 --觉大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世间人被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境界迷失本心,认为外面的东西才是美好的、究竟的、快乐的,于是亟思占有。占有的心就是贪着,有了贪着的心,就会不择手段想要达到目的,这些都是“求”。

灭恶生善 入道初心

  初初学佛的人通常都是有所求,求什么呢?求菩萨保佑身体健康、全家平安、赚大钱等,听到哪里的菩萨、神明很灵验,就跑到那里去烧香、去祈求。俗话说:“举头三尺有神明。”虽然这样并不是正信,但至少心中还有菩萨、神明的存在,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,不会做出伤天害理、罪大恶极的事情。

  然而,如果不了解佛、菩萨、神明到底在哪里,人生就会愈走愈迷惑。真正学佛的人是求善法、求正法,而且必须要从因上去求,而不是从果上求,如此不但不会招致罪过,反而还有功德。虽然有功德,最后仍要回归无所求。无所求,是佛法中最高的一种境界。不论这一生的名利权势有多高,最后还是黄土一抔。如果能心无所求,心就能安定下来,身心也能得到清净与自在。

  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,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”说明道在心中、佛在心中,要向自心中求。时时刻刻反省检讨自己的一言一行,不但自己的过失会逐渐减少,福德智慧也会逐渐增长。最后,这念心达到如镜子般光明、如止水般宁静,这就真正是佛菩萨的心。

止想无求 真为道行

  古德云:“外无所求,内无所得”,指的就是这一念无求的心。这念心本自具足,什么都不需要求,达到无所求,就能与道相应。

  这念清净心是不假外求的,所谓“外无所求,内无所得”,指的就是这一念无求的心。世间人追求财色名利,因此在生死苦海中轮转不息;要想得到解脱自在,就必须修习“无所求行”,放下对世间假相的追求,如此才能与道相应。

  有智慧的人,了达真空实相的道理,知道世间的需求与道是不相应的,所以反其道而行。例如,世间人求“娇妻美妾”,但菩萨却“视淫欲如避火坑”,为什么呢?因为菩萨有智慧,知道贪着欲爱、色爱将来会堕入畜生道。佛经上提到,众生贪着男女之欲爱,好比无知的小孩子贪着沾在刀口上的蜂蜜一样,为了贪图甜蜜的滋味,无视于舌头被刀割伤的危险。

  历史上有一位陈抟仙人,皇帝对他百般尊敬,赐予宫殿楼阙,更送美女陪伴。这种待遇对一般人来讲,简直是人间天堂。世间人认为走桃花运,是享受“艳福”;但是有智慧的人却不认为如此,知道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是恶报的因,不仅当下会迷失本心,将来也要受害。所谓“福兮,祸所伏”,陈抟明白这个道理,便悄悄地离开了皇宫。

  修行学佛,名利财色都要看破、放下。想要看得破、放得下,就必须修习“无所求行”。世间人贪求名利,修行人不但不贪求名利,还要修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这就是“理将俗反”。看破、放下之后,便能安住于无为法上,才能与理相应。

  虽然这念心安住于无为法上,身形还是随着外在的环境而运转,随顺因缘修习一切善法。虽是无所求,为了建设道场、普度众生,也不妨碍有所求;虽然有所求,又归于无所求,这念心始终安详自在,“修一切善,不执着一切善”,明白一切诸法缘起性空,皆无自性,无一法可得,求而无求、念而无念、行而无行,就能超越两边,获得自在、解脱。



单元首页